指纹识别仪对精神病患者身份识别管理的影响

2017-06-09 14:21:09 爱德腕带 阅读

作者:徐 彬,沈念红,胡筱峰,钱一平

( 江苏省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淮安 223001)

目的 探讨指纹识别仪对精神病患者身份识别管理质量的影响,为规范完善精神病患者身份识别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 通过腕带识别、指纹识别仪识别,比较使用两种标识对精神病患者身份识别的依从率、缺陷率、腕带材料成本节约率、精神病患者对身份识别的满意率、意外情况发生率的影响。

结果 两组精神病患者对身份识别依从率分别是 82% 、9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5. 81 ,P<0. 05) ; 身份识别的缺陷率分别是 36% 、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282. 74,P <0. 05) ; 腕带材料成本节约率分别是 5% 、4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90. 08,P < 0. 05) ; 精神病患者对身份识别方式的满意率分别是 86% 、9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0. 07,P < 0. 05) ; 两组患者意外情况发生率分别是 3. 5% ,3. 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0. 26,P >0. 05) 。

结论 指纹识别仪在确保患者身份信息准确的情况下,针对精神病患者的特点避免腕带使用的局限性,其提高精神科护患双方身份识别的依从性,降低身份识别的缺陷率,节约人力材料成本,提高护患双方的满意率; 可根据诊疗护理操作的内容、范围、患者的特点等,共同或分别应用两种识别方法,有利于提高精神科临床护理管理质量。

身份识别患者身份识别是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对患者的身份进行查对、核实,以确保正确的治疗、检查用于正确的患者,由于精神病患者在认知、情感、思维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功能障碍,常常不能准确地确认自己的身份信息,其身份识别更是医疗安全中的重中之重。

本院精神科于 2013 年 7 月引进手腕带识别技术,用于住院患者身份确认,但打印腕带有其局限性,按照我国2011 年版《三级精神病医院评审标准》要求,精神病患者身份识别用条形码; 鉴于条形码唯一性和永久性不足,本院研究应用新的身份识别技术———指纹识别技术进行精神病患者的身份识别管理。

1 指纹识别技术原理及应用1. 1 原理 鉴于每个人皮肤纹路( 包括指纹在内) 在图案、断点和交叉点上各有不同,是唯一的,并且终身不变。

依靠指纹这种唯一性和稳定性才能开发指纹识别技术。

指纹识别技术是应用光电技术、模拟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活体指纹进行采集、分析和对比,自动、迅速、准确鉴别出个人身份。

1. 2 应用 指纹识别技术是最早的通过计算机实现的身份识别手段,是目前最成熟、方便、可靠、无损伤和价格便宜的生物识别技术,已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大多数的精神病患者身份识别时,由于在发病期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

在医务人员呼叫患者姓名时,有可能出现其本人不应答或是其他患者应答的情况。

指纹识别仪能避免他人借用医疗卡及患者身份辩认困难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2.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选取 2013 年 7月至 2014 年 6 月,在本院经 CCMD3 诊断为精神病的住院患者 2 200 例为研究对象。

按入住时间分为对照组( 腕带识别) 、观察组( 指纹识别仪识别) ,排除有严重躯体疾病或严重冲动行为及指纹识别仪使用前知情告之不同意者。

其中,对照组 1 200 例,男 605 例,女595 例,平均年龄( 36. 85 ± 12. 33) 岁,其中有暴力行为倾向者 21 例,有自伤、自杀行为或倾向者 7 例,有逃跑倾向者 6 例,有藏药行为倾向者 20 例; 观察组 1 000例,男 560 例,女 440 例,平均年龄( 35. 53 ± 11. 06) 岁,有暴力行为倾向者23 例,有自伤、自杀行为或倾向者8例,有逃跑倾向者 7 例,有藏药行为倾向者 21 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有危险行为或倾向的比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 0. 05) 。

2. 2 方 法2. 2. 1 腕带识别2. 2. 1. 1 腕带的填写 患者入院后由当班护士在标识腕带上填写患者的基本信息,内容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诊断、入院日期等,同时由两名护理人员一起检查核对无误后佩戴于患者左手腕上,避开伤口、皮疹,保证松紧适宜,可容纳一个小手指为宜。

为防止腕带脱落或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向患者讲解佩戴腕带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

患者出院时由护士撤除腕带。

2. 2. 1. 2 腕带颜色的选择 根据精神病患者病情可能导致的不同风险佩戴不同颜色的腕带。

精神科“四防”患者,如防自伤、自杀患者佩戴红色腕带,防藏药患者佩戴黄色腕带,防暴力患者佩戴黑色腕带,防逃跑患者佩戴绿色腕带。

其他普通患者,如男患者佩戴蓝色腕带,女患者佩戴粉红色腕带。

2. 2. 1. 3 腕带的管理及应用 建立腕带识别管理制度。

实行三级质量管理体系,每天由当班护士对患者佩戴打印腕带情况进行检查,查看患者标识腕带信息是否清晰可辨,佩戴腕带的局部皮肤是否完好,腕带有无损坏、脱落、调换等,以便及时更换补充,确保患者身份准确识别; 护士长每周带领科室护理质管小组对患者腕带佩戴情况及腕带使用效果进行检查评估,并进行必要的指导。

大科护士长及护理部不定期到各个病区进行督查。

需要核对患者身份时,对认知正常的患者护理人员主动询问患者的姓名及床号同时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无误后予以操作。

2. 2. 2 指纹识别仪识别 由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护理部制定了指纹识别仪临床应用规范、流程,科室对护士进行培训,确保指纹信息采集、使用方法正确。

2. 2. 2. 1 签署知情同意书 由责任护士向患者或家属告知指纹识别仪使用的目的、方法、流程,注意事项,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新入院非自愿住院者、病情不允许或不配合者,由家属或监护人代签知情同意书,对已在院的患者则由患者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2. 2. 2. 2 信息录入、校对及应用 新入院患者由负责接待的主班护士录入信息,辅班护士负责校对信息。

主班护士首先将住院证信息与主观询问患者、家属所得信息进行核对以确认患者身份无误后,在指纹识别仪上录入患者的姓名、床号、病区、住院号、入院时间、诊断等相关信息,当指纹识别仪提示“录入指纹信息”时,提示患者将手指放置在信息采集窗口采集指纹,采集完成后点击保存( 为提高指纹信息查询的准确性,需要采集指纹信息二次) 。

首次信息录入完成后,由辅班护士对患者进行指纹查询一次,并核对信息内容,以确认录入信息准确无误。

当各种诊疗护理操作时,不需要患者或家属提供信息的情况下,直接通过指纹比对,快速准确地确认患者身份信息。

患者住院期间信息变更时可以对信息内容进行重新编辑。

患者出院时,由主班护士将指纹识别仪内患者的相关信息删除,并向患者及家属告知。

对反复住院患者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后也可保留,当再次住院时只要指纹比对修改部分信息即可。

2. 2. 3 统计方法2. 2. 3. 1 评价指标 比较使用两组识别方法对精神病患者身份识别的正确率、依从率、缺陷率、腕带材料成本节约率、精神病患者对身份识别的满意率、意外情况发生率的影响。

身份识别的正确率是精神病患者身份识别的客观、全面、准确的概率; 身份识别依从率体现精神病患者身份识别的依从性,本文指集中执行治疗时患者主动( 将食指放到指纹识别仪的识别区) 配合身份识别的概率; 身份识别的缺陷率指身份信息核对不全、不正确、患者不能配合、仅凭容貌确认或信息不能及时输出等缺陷的概率; 腕带材料成本节约率是指实际节约的腕带材料成本与一定时间总成本的比率; 精神病患者对身份识别的满意率,通过问卷方式调查康复期患者对腕带识别和指纹识别的满意情况,其结果分满意和不满意,统计其满意率; 意外情况发生率是指研究对象意外事件发生的概率,数据源于医院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2. 2. 3. 2 统计学方法 数据输入 SPSS 17. 0 软件,计数资料采用 x2 检验,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 1 两组护理管理质量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精神病患者对身份识别依从率分别是 82% 、9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5. 81,P < 0. 05) ; 身份识别的缺陷率分别是 36% 、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282. 74,P <0. 05) ; 腕带材料成本节约率分别是 5% 、4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90. 08,P < 0. 05) ; 精神病患者对身份识别方式的满意率分别是 86% 、9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0. 07,P < 0. 05) ( 表 1) 。

3. 2 两组患者发生意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意外情况发生率分别是 3. 5% 、3. 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0. 26,P > 0. 05) ( 表 2) 。

4 讨 论4. 1 提高精神病患者身份识别的依从性 精神病患者执行治疗的依从性差,有的患者不愿带腕带,常自行损坏腕带,给患者到辅助科室检查进行身份识别带来不便,另外躁狂患者使用约束保护时腕带放置部位不妥,致摩擦损伤皮肤,此外“三无患者”腕带使用也有其局限性。

通过使用指纹识别仪,对不适宜使用腕带的患者可以直接用指纹识别仪核对患者身份,提高精神病患者身份识别的依从性。

表 1 显示,两组患者身份识别的依从率比较 P <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2 降低精神病患者身份识别的缺陷率 精神科现有的护理警示标识较少[8],为了使临床护士能快速识别患者,掌握重要信息减少护理安全风险,通过指纹识别仪,不需要患者或家属参与的情况下,直接通过指纹比对,快速准确地确认患者身份信息。

如: 姓名、住院号、床号、住院日期、诊断等信息,信息正确时有语音提示,对医护人员识别的正确与否有良好的提醒作用,识别仪的使用是精神病患者身份识别的一种明片式标识,可有照片式标识的作用,又避免其局限性[9 - 10〗,提高精神病患者身份识别的正确率,降低缺陷率,为精神病患者的日常管理和诊疗操作提供可靠保障。

表 1 显示,两组患者身份识别的缺陷率比较 P <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3 节约成本及提高患者满意度 使用指纹识别仪,由于快速有效,特别适合精神科集体治疗时的身份识别,由于精神病患者依从性差,常损坏腕带,护理人员要反复检查、校对、更换,所以使用指纹识别仪节约人力及材料成本。

因为方便、无不适感,有利于保护患者的隐私,调查结果说明患者多愿意选择识别仪核对身份,表 1 显示两组的材料成本节约率、患者满意度比较P <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4 精神病患者意外事件的防范重要的是护理常规、制度、规范、职责、风险预案等落实及持续质量改进,本文显示,两组意外事件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