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识腕带身份识别及护理的效果

2018-03-13 10:00:51 爱德腕带 阅读

作者:李侠英 侯学媛 沈念红

【摘要】 目的 探讨标识腕带对住院“三无”精神病患者身份识别及安全管理的效果。

 方法 对我院 2013 年 7 月—2014 年 9 月收治的“三无”精神病患者 79 例(观察组)进行腕带身份信息管理,并与2011 年 3 月—2013 年 6 月 110 例(对照组)未使用腕带的情况下患者身份识别的正确率和护理差错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身份识别正确率分别为 96. 2%,84. 5%,护理差错发生率分别为 3. 8%,13. 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分别为 6. 013,5. 165;P < 0. 05)。

 结论  对住院“三无”精神病患者使用标识腕带能够提高护士准确判别患者身份和病情的能力,并能有效地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提高护理安全性。

无家可归者“三无”精神病患者是指无家可归,无亲人照看,无经济来源流浪街头的精神病患者 [1] 。

 江苏省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从 2005 年开始收治该类患者,2011 年 3 月我院成立了专门的“三无”精神病房进行集中收治与管理。

 但由于“三无”精神病患者入院时无法确认其身份、家庭地址和法定监护人,患者入院时的姓名一栏均为“无名氏”,因此护士在执行医嘱和护理操作时患者的身份识别只能以床号加上其外貌特征来辨别,工作中护士感到比较困难、极易混淆,该类患者常年在外流浪,社会适应性不良,与其交流困难,躯体疾患不详,较非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护理难度大,导致护理工作中具有较高的安全隐患。

 国际患者安全目标管理明确规定不能使用床号来辨认患者身份 [2] ,为了符合三级精神病专科医院的要求,我院自 2013 年 7 月开始实行标识性腕带的身份信息管理,尤其对“三无”精神病患者的身份确认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选取 2011 年 3 月—2014 年 9 月我院收治的“三无”精神病患者 189 例为研究对象,绝大部分年龄不详,疾病均以精神分裂症为主。

 2013 年 7 月份以后采取标识腕带进行身份信息管理的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共 79 例,其中男 39 例,女 40 例。

 2011 年 3 月—2013 年 6 月年共 110 例作为对照组,男 49 例,女 61 例,两组患者的性别、疾病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 方法:对照组患者未佩戴腕带,护士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时,凭借对患者的面貌特征和床号单方面的记忆对来识别其身份。

 观察组采用标识腕带进行身份信息管理。

 (1)腕带选择。

 采用安徽省庐江县医疗用品厂为我院定制的识别腕带,共分为 6 种颜色,分别为红色、黄色、黑色、绿色、蓝色、粉红色。

 为一次性使用物品,表面光滑,材质良好,无毒,一般不会引起皮肤过敏;方便书写,字迹清晰又防水、防乙醇擦拭褪色;两端有防止脱落的一次性纽扣,佩戴时可以调节松紧,应用过程中不会引起患者皮肤损伤。

 (2)腕带使用规范。

 根据研究组患者的病情和防范风险的不同佩戴不同颜色的腕带,患者有自伤、自杀倾向者佩戴红色腕带,有藏药行为的患者佩戴黄色腕带,有暴力倾向或行为的患者佩戴黑色腕带,防逃跑患者佩戴绿色腕带,其他普通患者如男患者佩戴蓝色腕带,女患者佩戴粉红色腕带。

腕带统一佩戴于患者的左手腕,特殊情况下佩戴于右手腕。

患者入院后由当班护士在腕带上应标明患者所在的科室、床号、住院号、性别、诊断、入院时间,因为患者都是无名氏,故腕带上没有名字的信息。

 在患者出院后由护士负责取下,统一处理。

 (3)腕带管理及质量控制。

 建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完善关键流程的识别措施。

 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护士不但要熟悉患者面貌特征和床号,还要核对患者的腕带信息,确保患者的身份准确无误。

 特别要叮嘱患者佩戴过程中避免随意摘下,不能随意调换。

 住院期间患者佩戴时保证松紧适宜,可容纳一手指为宜,各班次定期观察患者腕带佩戴部位有无局部皮肤擦伤、血液循环障碍等意外事件发生;对有脱落,丢失、调换、自行解除的应及时重新佩戴。

 但对特殊患者如毁物倾向严重、反复损坏腕带的患者,或吞食异物倾向的患者可暂不予佩戴。

主管护士要对病情做到心中有数,能口述患者的面貌特征及防范要点,待病情好转时再佩戴腕带。

 同时做好患者在住院期间有无发生差错事故的相关记录。

3. 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 17. 0 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χ 2 检验,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1. 腕带佩戴基本情况:入院时有 3 例患者不适合佩戴,6 例患者破坏腕带导致脱落丢失,经护士发现后及时补充佩戴。

 因为患者不配合未落实 2 例。

2. 两组患者身份识别正确率、护理差错发生率比较:见表 1。

 其中,观察组发生患者藏药 1 例,交接班识别患者错误1 例,发放零食叫错患者 1 例;而对照组发生药物核对错误2 例,服错药 1 例,患者冲动伤人 1 例,留错标本 1 例,辅助检查叫错患者 3 例,交接班识别患者错误 3 例,发放零食叫错患者 4 例。

 两组患者身份识别正确率和护理差错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讨论 身份确认是患者安全有效地接受治疗、护理、检查的基本保证 [3] ,为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需要同时使用两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 [4] ,对“三无”精神病患者尤其如此,因为“三无”精神病患者与普通精神病患者不同,具有明显的社会适应性不良,加之缺少监护人的关爱,受到社会歧视,不与人交往,语言沟通极其困难,导致在治疗、护理中无法确认其身份。

 本研究者中对照组仅通过患者的外貌特征和床号来确认患者的身份,发生身份识别错误 15. 5%,这可能与护理人员是凭印象核对患者的身份,并带有随意性或使用不规范的患者身份识别方式以及患者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研究组在使用身份腕带后患者身份识别的正确率明显提高,身份识别错误仅为 3. 8%,说明通过身份腕带核对患者信息更加规范,随意性减少;对照组因身份识别错误发生药物核对错误、服错药、留错标本、辅助检查叫错患者、交接班识别患者错误、发放零食叫错患者等护理差错频次较高,而研究组发生护理差错明显减少(P <0. 05)。

 本研究说明将护理标识腕带应用于“三无”精神患者,能够保证随时随地对患者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保证在执行各项护理操作,交接班、做各项检查等均能通过标识腕带准确识别患者,增加了护理工作的安全性。

“三无”精神病患者由于常年在外流浪,居无定所,既往史、家族史不详,入院后活动空间小,行为受到限制,又无亲人探视,对工作人员易产生敌对情绪,否认有病,不服从管理,不安心住院,易激惹,造成冲动、伤人毁物、逃跑、藏药等。

 住院期间我们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给予不同颜色的腕带标识,以起到醒目的提示作用,有助于护士加强对重点患者的观察。

 如对照组患者发生冲动伤人,与不能准确识别患者病情有关,研究组未发生,说明使用不同颜色的身份腕带后,护士能够准确辨别患者病情变化,使得护理差错的发生明显减少,有效地规避了风险 [5-6] ,这也是一种将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事前预防的管理方法。

腕带标识,在“三无”精神病患者治疗和护理中对患者身份识别,佩戴容易,信息可辨,方法简单易行,是目前正确识别“三无”精神病患者较理想的方法,相对于普通精神患者具有明显的提醒作用。

 但“三无”精神患者由于疾病的特殊性,易进难出,普遍住院时间长,部分精神病患者伴有精神发育迟滞,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能理解佩戴腕带的重要性,有5 例患者一开始就不愿佩戴,由于患者不愿意佩戴,护士因反复劝说患者很困难最后未落实。

 还出现人为损坏、脱落丢失 6 例。

 尽管标识腕带是一种“三无”精神病患者身份识别的有效工具,但仍然有3.8%识别错误率,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未达到100%,也可能与护士对患者使用腕带不熟悉以及核对方式不正确有关。

 另外腕带采用手工填写信息,重复书写,反复检查核对,增加护士工作量。

 国外住院患者使用条形码腕带已经比较普遍,随着信息系统、网络技术的发展,我院目前已经增加指纹识别方法以进一步确认患者身份,两者合用预计可以弥补腕带识别的不足。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