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打印腕带作为“生命第二条纽带”是如何做到“五个正确”的
患者陈某,男性,37岁,因“咽部不适伴低热一天”为主诉来门诊输液区输液。接诊护士认真核对了患者的门诊病志、处方及其药品,双人核实无误后,即为患者建立了长期输液卡片,然后配药护士准确配好了药物。当时处于门诊输液的高峰时间,每一位患者都按照先后顺序在各自的座位上等候。当输液护士喊到陈某的名字时,只见一位女士爽快地答应了,护士便为患者输上吊瓶,当护士在输液后再次核对其姓名和药名时,该患者才知道自己听错名字了。护士马上为该患者重新核对,更换所需的药物,庆幸的是患者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案例参考:豆丁网)
以上并不是极端案例,在过去医院临床护理中,因人员因素和环境因素导致的“看错人,拿错药”的情况时有发生。医院是人流量最大的场所之一,每一位医护人员每天都要接待无数的病人,所以在高压工作状态下保证护理质量,做到护理零失误,单靠医护人员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为了减少护理失误,让医疗护理更加信息化规范化,病人条码识别管理在越来越多的医院落地生根。
如果说脐带是连接妈妈与宝宝的第一条生命纽带,那病人条码识别管理中的腕带就是连接医院与病人的第二条生命纽带。医护人员通过为病人佩戴腕带,将病人与医院的相关治疗服务联系起来,像纽带一样守护病人生命安全,快速精准地向病人输送专业的治疗服务,大大提高了护理的工作效率。
在用药、输血、检验样本提取等治疗时,医护人员必须通过读取腕带的患者信息进行核对身份,再核对医嘱,以此确保“五个正确”(即正确的病人、正确的药物、正确的剂量、正确的时候,正确的用药方法)。
“正确的病人”:此小明非彼小明
在医院临床工作中,护士偶尔会遇到住在同个医院科室的同名同姓的病人,病人被认错混淆的风险大大增加。传统的腕带只打印了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等基本的信息,承载的信息内容有限,不足以快速判断病人身份。一维码、二维码腕带则可以嵌入病人更多信息,一扫描便能详细地核对病人身份。
“正确的药物”:就“药”你好看
住院的老人或有智力障碍的病人在没有家人朋友帮助的情况下经常记不住药物的名字,有些病情严重者难以对护士进行清醒地表达。这时就需要医护人员更加细致地核对病人用药信息,避免因用错药物造成严重后果。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过程中,首先扫描患者的腕带,确定患者身份,然后继续扫描药品标签,扫描后系统自动匹配患者与药品的信息,匹配后,再执行医嘱,用药准确率大大提升。
“正确的剂量”:一颗救命,多颗致命
日常治疗中,同一种药医生会针对病人病情的情况调整不同的用药剂量,一旦服用错药物剂量,严重可直接威胁到病人生命。扫描腕带信息进一步核对病人治疗进程,更新病人用药情况,防止医护人员因为惯性思维给不同的病人使用相同剂量的药,方便医护人员精准配药,智能用药。
“正确的时候”:认准时机,紧急出击
面对不同医院不同场景需求,完善急诊、重症、手术室、产房等关键环节的病人身份识别措施迫在眉睫。举个例子:急救室经常需要处理各类情况紧急的病人,在快节奏的工作压力下,诸如标本被搞混等问题经常发生。此时如果及时借助条码腕带和能扫描条形码的手持机,就能很好地处理急救室的工作。 条码腕带还能减少手工记录和手工转抄等中间环节,实现病人与相关诊疗信息的一一对应。让医护人员随时了解病人就医进展情况,提前规划并安排好病人的下一次检查治疗过程。
“正确的用药方法”:准确接招,事半功倍
“正确的用药方法”指的是医护人员熟知目标病人病情后,为其提供有效的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条码腕带落实到每个环节,从输液、打针到检验、手术等医院常规活动中,都可以用扫描的方式快速准确地读取病人的信息,从而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爱德病人条码识别管理方案,为实现“五个√”而来
1、爱德采用符合JCI标准生产的条码标识腕带(JCI标准是全世界公认的医疗服务标准,包括以患者为中心的标准和医疗机构管理标准两大部分)。
2、爱德条码标识腕带可与医院HIS系统、移动护理系统等医疗系统实现对接,打印信息一键获取,工作省时省力。
3、病患专用腕带、陪护家属专用腕带、母婴专用腕带,爱德条码标识腕带形式多样,适应不同医院的多种应用场景。
生命很坚强,在爱的信仰下总能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生命很脆弱,容不得医护工作者一点点小小的疏忽。爱德条码腕带作为生命的第二条纽带,连接的是一份份沉甸甸的爱与责任,托起的是一个个小家的未来。
文章相关参考资料:搜狐“知护网”&搜狐“新导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