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医疗,岂止于“通”?
信息化建设永远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集成平台的建设也是如此。互联互通测评,仅仅是标志着获取了一个资格,并不意味着就能保证在它上面实现所有的目标。
很多被采访人希望未来,医院所有的业务都集成于平台之上,并且以此为接口,与社会其他的信息载体进入对接。这样,它的信息“触角”越多,越能更好地为医疗服务。
一是把HIS改造后的接口全部迁移到平台上,让信息中心的工程师能够自主地按照实际需要进行布置。
二是实现数据抽取的简单化。为达到简单化这个目标,做起其实来并不简单,它意味着平台的运行机制和系统架构的极大完善,需要对业务流程的深刻理解及对一些关键点的准确把握。当然,这不仅是IT工程师、信息化管理部门的事,而是整个医院所有人员的事情。
三是把平台的数据和我院的科研、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我院是医学院附属的教学医院,所以这个目标是最为核心的。如果能够充分凭借此平台与其他院校开展密切合作与交流,把医学研究工作做好、做活,则更为理想。
最后提一点建议。如果今后在保障患者隐私的前提下,利用平台上的数据能与保险公司、银行、科研院所等机构、单位开展合作,探索出一些跨领域的医疗——商业、医疗——金融及医疗——科研全新模式,那么互联互通的巨大潜能才真正做到了充分的释放。当然,这需要有关主管部门出台相应政策的引导与支持。
第一是做好数据资源标准化建设。我们一个月内的住院数据,只有2600条能够满足要求,其他上万条同类数据都不能满足要求。因此,我们的系统针对患者住院这一块也进行改造。
第二是互联互通要求建设电子病历数据库、电子健康档案库和全员人口信息,当时我们在做全员人口库时,是用手工录入的方式导入数据的,没有做到系统自动更新,现在我们仍在改进这项工作。在基础设施、隐私保护等方面,因国内没有可借鉴的先例,我们今后会尝试这方面的工作,在探索中前行。
第三是始终围绕着加强互联互通的实际应用效果,不断进行提升平台的水平。包括加强应用建设,增强日志利用率,同时布署一些相应的监控服务器,来即时了解一些应用情况。
最后,我们还是想与公安、民政等部门的数据资源进行对接,如民政部门掌握的死亡率,公安部门掌握的户籍信息等。我们想尽快采集过来,减少医务人员的数据录入量。如一输入身份号码,相关信息就能够全部显示出来,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量。
对平台能力的挖掘,是我们今后的主要目标。可以把平台想像成一个插满了管子的池子。把新管子不断地加到波子中去。如果今后要上大数据的话,可能需要重新搭建一个新架构。除此之外,若加上新应用,只需直接往池子里插上管子即可。所以,这个平台可以不断地被赋与新的内容和功能。
我认为,平台是惟一,具有全方位支撑能力的。未来的许多应用,最后都应该被平台“拦腰斩断”。这即是说,这些应用必须不再是自封闭的,而必须与平台发生重要联系。数据始终在平台上运行。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处据展示无论多么复杂,应用的场景无论多么美好,那么采集端的信息一定在平台上完成。如果平台所获取的数据是在其他系统里产生的,那么平台的数据采集功能就没有了,掘取的利爪就等于没有了,那么它的功能就是被阉割了。今后,所有的系统必须要与平台对接,并且数据能够从平台出去。因此,平台标准化完成之后,那么与其对接的系统规范也要完成标准化,无论是什么业务。
“岂止于医”,这是医疗信息化领域同仁对未来集成平台的综合功用的一种期许。医疗数据资源是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集成平台对它充分地、有针对性加以利用,并与其他社会信息资源嫁接、融合,则可以生发出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模式、新生态,更好地服务、丰富我们的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