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心身疾病患者佩戴腕依从性的影响

2017-07-03 11:13:29 爱德腕带 阅读

作者:余建英,左艳,黄亚林,王旭

【摘要】目的    探讨如何有效执行心身疾病患者爱德腕带识别制度

 方法    选取 2013 3 —2014 9 月住院 138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 138 例患者按护理小组分组,护理甲乙组分为干预组 n=65),护理丙丁组分为对照组(n=73)。

干预组在常规入院宣传教育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照 组采用常规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实施干预措施 1 d 后及出院时佩戴腕带的情况。

 结果    入院时予以常规 护理后,对照组 73 例患者中,愿意佩戴腕带的有 32 例(43.84%),不愿意佩戴腕带的有 41 例(56.16%);干预组 65 例患者中,愿意佩戴腕带的有 35 例(53.85%),不愿意佩戴腕带的有 30 例(46.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

实施干预措施 1 d 后,对照组 73 例患者中,佩戴了腕带的有 61 例(83.56%);干预组 65 例患者中, 佩戴了腕带的有 63 例(96.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患者标识是整个医疗活动的基本核对部分之 一,腕带是患者标识的一种。

患者身份识别是整个 医疗活动的基础组成部分,贯穿整个医疗护理活 动,将患者与医院的治疗服务活动联系起来,是中 国医院协会有关患者安全目标之首[1-3]

随着人们 法律意识的提高和《精神卫生法》的颁布,精神科 医疗护理工作成为比以往更加敏感的话题。

在精 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不能侵害及医疗护理工作 正常开展的双重背景下,精神科对患者身份的识别 和查对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因部分精神疾病患者 无自知力或存在兴奋躁动、缄默不语、幻觉妄想等 精神症状,不配合治疗,无法有效沟通,腕带能使 医护人员快速准确地识别其身份信息,并积极处 理。

但在实际工作中,精神科患者腕带佩戴依从性 仍有待提高。

为此,我们对 2013 3 —2014 9 月在我 科住院的 138 例患者进行了腕带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并根据现状提出了相应干预措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3 3 —2014 9 月在我科住院的138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 病情基本 稳定; 年龄 1865 岁。

排除标准: 伴有精神 发育迟滞、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严重的躯体疾病及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病情欠稳定。

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 138 例患者按护理小组分组, 护理甲乙组分为干预组(n=65),护理丙丁组分为 对照组(n=73)。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文化程 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 性。

见表 1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均予以常规 护理后,观察患者实际佩戴腕带的情况。

拒绝佩戴爱德打印腕带的对照组患者继续予以常规护理。

拒绝佩戴 腕带的干预组患者由 2 名主管护师以上职称、具备 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护理人员负责调查拒绝佩戴爱德打印腕带的原因,填写拒绝佩戴腕带的原因前向患者介绍 调查表的内容和本次调查的目的及填写方法,由患 者独立填写,无读写能力及视力障碍者由调查人员 询问后代为填写,根据不同原因,对患者进行有针 对性的护理干预,观察实施干预措施 1 d 后和出院 时患者实际佩戴打印腕带的情况。

 1.2.2    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均建立档案,对照组给 予常规入院宣教,向患者讲解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干预组在接受常规护理宣教的基础上,根 据不愿或拒绝佩戴腕带的原因实施针对性护理干 预。

护理干预内容包括: 发放打印腕带时告知患者 腕带用医疗专用 PVC 软塑料材料制作,属于一次 性物品,无毒、表面光滑、质地柔软、具有防水作 用,在沐浴和洗脸时不易损坏,加大对佩戴腕带的 作用、重要性的宣教力度,强调爱德腕带是住院患者的 身份证明之一,鼓励患者参加身份核对; 引导 患者加强佩戴腕带的意识,在治疗操作过程中对腕 带严格核对从而影响患者的佩戴; 选用柔软、透 气性好的腕带,发现污渍或血迹等应及时更换; 责任护士协助患者佩戴腕带时,教会患者正确 佩戴方法,具体方法为二维条码及相关字迹信息要 正对患者手掌端,以便于治疗及护理操作时查对。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 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

数资料以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 2 检验。

检验水 α=0.05

 2    结果 2.1    入院时两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后腕带佩戴 情况 入院时予以常规护理后,对照组 73 例患者中, 愿意佩戴腕带的有 32 例(43.84%),不愿意佩戴腕 带的有 41 例(56.16%);干预组 65 例患者中,愿意 佩戴腕带的有 35 例(53.85%),不愿意佩戴腕带的 30 例(46.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干预组中不愿意佩戴腕带的 30 例患 者共发放调查问卷 30 份,回收有效问卷 30 份,问 卷回收率为 100%

 2.2    实施干预措施 1 d 后和出院时两组患者佩戴腕 带情况 实施干预措施 1 d 后,对照组 73 例患者中,佩 戴了腕带的有 61 例(83.56%);干预组 65 例患者 中,佩戴了腕带的有 63 例(96.92%),两组比较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患者中,佩戴了腕带的有 50 例(68.49%);干预组 65 例患者中,佩戴了腕带的有 61 例(93.85%),两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    讨论 患者身份识别是医疗护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 分,身份识别错误可导致非常严重的医疗护理差错 事件,甚至可影响患者的疾病恢复及生命安全。

目前医院对于患者的身份识别管理中,佩戴腕带及 进行腕带上二维码扫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广泛运 用的患者身份识别工具,其可有效防止错误识别, 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

但此项工具较 好运用的前提是患者需合作并佩戴腕带。

在普通 科室中患者合作性较好,能够理解并认识到腕带佩 戴的重要性,但对于精神科,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 存在兴奋躁动、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通常无疾病 自知力,不愿意配合治疗,因而佩戴腕带的依从性 较普通科室低。

其次,患者身份识别中建议用 2 及以上的方式确认患者身份,通常护理人员会询问 患者的姓名、年龄等,患者回答以确认身份,但精 神科中存在不愿回答问题、对答不切题、存在精神 症状等患者,特别是精神科开放式病房中存在出 走、自杀、治疗依从性下降等风险的患者[4] ,不能配 合回答提问,在风险发生时快速识别患者身份并及 时采取处理措施非常重要,因而采用针对性的干预措 施提高精神科患者佩戴腕带的依从性非常重要。

 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组患者在未进行干预处 理时,观察后发现腕带实际佩戴情况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通过了解影响心身障碍病 房患者腕带佩戴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实施针对性的 护理干预,结果表明其依从性有明显改善,干预组 在采用护理干预后 1 d 及出院时腕带实际佩戴情况 明显高于对照组,出院时干预组只有 2 例患者腕带 脱落,2 例患者均因沐浴洗脸取下后扣子损坏无法 佩戴,而对照组出院时已有 11 例腕带脱落,皆是因 为患者主动取掉,其中 6 例因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 己是精神病患者,3 例因影响日常生活,1 例因认为佩戴腕带无意义,1 例因松紧不合适等原因不愿佩 戴腕带。

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精神科与其他科 室患者不愿佩戴腕带的原因有明显差异。

以躯体 疾病为主的患者,不愿佩戴腕带的主要原因是不了 解腕带作用、佩戴不方便[5-6] ,而精神科患者拒绝佩 戴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病耻感[7] ,特别是现在媒体的 片面宣传、部分公众对于精神疾病的歪曲认识等, 尤为加重了精神科患者的病耻感[8] ,因腕带作为患 者私人信息的载体,可能会泄露患者隐私,因此部分 患者对腕带有抵触情绪,导致腕带佩戴依从性低。

 传统的干预方式如加强宣教、规范佩戴流程、 经常检查等,虽然对于提高依从性有一定效果,但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患者存在的疑问。

本研究根据 问卷调查的结果,针对不愿或拒绝佩戴腕带原因实 施针对性护理干预。

1 阶段为问题分析阶段,分 析患者不愿或者拒绝佩戴的原因,与患者共同分析 达成共识,使他们产生自我管理的动机并制定实施 计划;第 2 阶段为计划实施阶段,针对原因开展护 理干预措施;第 3 阶段为效果评估阶段,在实施护 理干预后 1 周进行随访指导,同时记录效果。

本研 究采取问题-解决-反馈的护理干预模式,找出 问题的源头进行疏通,从而提高患者的腕带佩戴依 从性。

比如,通过首次发放问卷,我们发现心身病 房多数患者都有病耻感,并因此不愿佩戴腕带,我 们给予加强疾病相关知识健康宣教,告知心身疾病 其实只是心灵上的感冒,或者是心灵上的一种慢性病,不必以此为耻,并告知腕带的重要性,以 提高患者佩戴腕带的依从性。

病房护理安全必须 做好细节管理,才能确保环节质量,提高终末质 [7]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施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 措施在改善患者佩戴腕带的依从性方面具有显著 的作用,但研究干预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短,有 待进一步扩大样本和延长随访时间,以探讨在未来 的心身疾病护理工作中,如何更加有效地执行患者 腕带识别制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