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护理手持电脑设备细菌污染监测与干预效果分析

2018-03-07 09:46:16 爱德腕带 阅读

作者:曾唐怡

摘要:目的   了解移动护理手持电脑设备( PDA )细菌污染现状并评价干预效果,为规范移动设备的卫生学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   对各临床科室使用中的 PDA 现场卫生学采样并进行细菌定量检验,以实行 PDA 清洁消毒管理制度之前的采样标本为试验组,之后的采样标本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在干预前后的细菌检出情况。

结果   共采样 PDA167 台,其中试验组采样检测 PDA 112 台, 30 台检出细菌,阳性率 26.79% ;对照组采样检测 55 台, 4 台检出细菌,阳性率 7.27% ,两组细菌检出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8.66 ,P <0.01 );共检出病原菌 34 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排名前 3 位病原菌依次为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芽胞、表皮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分别占35.29% 、 20.59% 、 20.59% 。

结论   使用中的 PDA 易受细菌污染,实行 PDA 定期清洁消毒管理,加强手卫生管理,可防止 PDA 成为新的医院感染传播媒介。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移动智能化医用辅助设备进入医院。

移动护理系统在各大医院的推广使用,为护理人员的诊疗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1 ] 。

移动手持电脑设备(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 , PDA )是移动护理系统的重要载体,护士可以通过 PDA 实时录入患者用药记录,查询及核对患者的处方信息、体温、血压以及历史检测数据等,极大地加强了护理安全管理,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但 PDA 与护理人员的手接触频繁,易受微生物污染成为传播媒介。

为此,医院制定并实行了PDA 清洁消毒管理制度,分别在制度实施前后对各临床科室使用的 PDA 现场卫生学采样并进行细菌定量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来源  2016年3月中旬对各临床科室在用的PDA进行现场卫生学采样,此次采样标本定为试验组。

 2016年4月1日起全院开始实行 PDA定期清洁消毒制度(每天交班时使用者用75%的乙醇对PDA进行擦拭消毒)。

 2016年4月底再对在用的PDA进行现场卫生学采样,本次采样标本定为对照组。

1.2  采样方法   根据2012年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采用无菌棉拭子在 PDA 表面直接涂抹采样,1个PDA采样1个标本。

1.3  检验方法   将采样液充分振荡洗脱,用无菌吸管吸取不同稀释倍数的洗脱液1.0ml接种于无菌平皿,将冷至40~45℃的熔化营养琼脂培养基每皿倾注15~20ml ,( 36±1 ) ℃恒温箱培养48h ,计数菌落数。

2  结   果2.1  干预前后 PDA 细菌检出阳性率比较   共采样167台PDA ,其中试验组检出阳性率为26.79% ;对照组阳性率为7.27%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8.66 ,P <0.01 )。

2.2 PDA 检出病原菌种类分布   共检出病原菌34 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排名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芽胞、表皮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分别占35.29% 、 20.59% 、 20.59% ,见表 2  讨   论本研究对试验组的卫生学采样监测结果显示,未进行定期清洁消毒的使用中的 PDA 细菌污染较严重。

部分科室的 PDA 细菌污染较集中,并且检出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需引起重视。

实地调查后发现,医院 PDA 均在储物间或治疗室的清洁台面集中充电,使用过程中接触的主要为治疗盘、工作服口袋及护理人员的手。

有学者对医务人员的手及医院内环境的微生物采样监测研究发现,检出菌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杆)菌等 [2 ] 。

医院PDA 污染菌以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芽胞为主,其次为屎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与上述报道较为一致。

有研究显示,医务人员在间接接触患者前后手卫生执行率明显低于直接接触前后,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发现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接触 PDA 后基本无手卫生操作,提示污染的PDA 很有可能是病原菌经护理人员的手到患者的一个传播中介,良好的手卫生能有效切断该环节导致的医院感染途径 [3 ] 。

为降低 PDA 媒介的医院感染风险,医院制定了PDA 清洁消毒管理制度,要求各使用科室每天交班前必须用75%的乙醇对所持PDA 进行清洁消毒,定期清洁PDA 充电与存放柜,并进一步强化护理人员手卫生意识。

推行该制度 1 个月后再次采样,发现PDA 的细菌检出阳性率明显下降(由之前的26.79%降至 7.27% ),证实干预效果良好。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