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30年】医院信息化起步与探索

2016-07-05 10:00:47 爱德腕带 阅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用于计算机硬件的生产,计算机的体积缩小、性能提高、价格降低,标准化的程序设计语言和人机会话式语言,使计算机应用领域也进一步扩大。从美国开始,计算机逐渐在医疗行业展开规模化应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和计算机技术的引进推广,我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了计算机在医院业务中的应用探索。和国际医院信息化的发展规律相同,我国第一代医院信息化领域的专家们摸索着走过了独立应用、部门级系统到全院级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


大事记


  • 1973年,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研究所)成立计算机室,引进国产441B晶体管计算机,开展全国肿瘤疾病死因调查数据统计处理工作,成为有期刊文献记录的我国第一个专门设立计算机科室的医院。


  • 1978年,关幼波诊疗肝病专家系统研制成功,首创利用计算机模拟中医专家辨证论治思维过程,辅助中医专家诊疗疾病,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在该项目引领下,20世纪80年代相继出现了邹云翔中医肾系疾病计算机诊疗、教学、护理和咨询系统,姚贞白妇科专家诊疗系统,孙同郊乙型肝炎专家诊疗系统等。


  • 1978年,南京军区总医院引进国产DJS-130小型机,在药品管理等方面开始应用探索,这是国内计算机在医院管理信息化方面的最早尝试。


  • 1980年,北京积水潭医院在王安VS-80小型机上实现药品库房管理。随后的几年间,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等先后引进国外小型机开始医院信息化探索与应用。


  • 1980年,中国医药信息学会(CMIA)成立,1981年在长沙召开第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之后约每三年举办一次全国性学术年会。


  • 1986年,国家卫生部专门成立了计算机领导小组, 先后由卫生部分管副部长(部长)担任组长,将医院信息化事业提升到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来号召、推动,2000年卫生部将信息化领导工作统一归“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


  • 1986年7月,为了鼓励医院信息化领域的探索,卫生部医政司向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阜外医院、新疆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10个医院下达病案、统计、财务、药品、器械、人事等6个系统的研发任务,项目产出的“药库管理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1989年,卫生部在等级医院评审时提出各医疗机构成立信息部门的要求,各级医院纷纷响应成立计算机室。1992年卫生部针对我国医院参照国际惯例制定了“分级定等”标准, 在标准中明确提出三级医院必须能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此要求对医院信息化起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 1989年,由中国医药信息学会(CMIA)承办的第六届世界医药信息学大会(MEDINFO’89)在北京举行,这是我国首次承办该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


  • 199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以下称总后卫生部)在大连召开会议,布置单机版“医院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工作。会议提出了“需求推动、顶层设计”的工作思路和“五大统一”的工作方法,会议决定由解放军总医院负责系统的标准数据制定,沈阳军区卫生部信息中心负责软件系统开发。1991年,该系统在军队医院体系内开始推广,实现了病案首页和医疗统计的计算机管理和数据统一上报。这是总后卫生部领导下的第一次全军医院信息化建设。


  • 1991年,解放军总医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信息管理系联合研发的“大型综合型医院的计算机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阶段综述



本阶段也是全球医疗信息化的萌芽和兴起阶段,我们看到大多数国家的医院信息化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全世界第一台计算机1946年研制成功的十几年后,医疗行业开始了计算机相关技术的探索性应用。在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医疗信息系统开始应用在财务收费管理、住院病人和门诊病人管理领域等。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面向临床业务领域拓展,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医学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电子病历(EMR)、统一医学语言系统(UMLS)等领域逐渐发展起来。


  • 国内医院信息化的探索


我国医院计算机应用初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在全球医疗信息化领域应用兴起的大背景下推进的,起步是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应用。南京军区总医院在陶乃煌副院长领导下,首家引进DJS-130小型机设备,首次尝试了在医院管理方面的应用。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外技术的引入,成熟的计算机系统进入了我国医疗行业,少数几家大型医院先后拥有了不同型号的小型机,如北京积水潭医院、医科院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等,除了科研教学应用之外,解放军总医院等少数信息系统成规模地投入日常业务运行,正式拉开医院信息化管理的序幕。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随着Apple个人电脑和之后IBM PC机的出现及BASIC语言、dBase数据库的普及,一些医院开始开发一些小型的管理软件,如病案统计、工资软件等单机版的应用。


这个阶段,无论是个人计算机还是多终端的小型机,其应用方式以独立应用为主。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当时Novell网和FoxBase、FoxPro数据库的日益盛行,越来越多有实力的医院进行了信息化建设,信息化覆盖患者入出转和病案、统计、药品、收费核算等领域,部门级的管理系统成为主流。20世纪90年代中期,完整的医院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的实现技术上已经成为可能。1994年5月,在武汉东湖召开的中国医药信息学大会上,卫生部陈敏章部长指出:“我国还没有一家国家级的大型综合性医院真正实现了完整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陈敏章部长的这次讲话对行业同僚产生了极大触动,地方和军队的全院级信息系统在这个背景下开始加紧研发。


  • 政府推动下的编码标准化


政府相关部门在行业初始阶段也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除了前述地方和军队两个全院级信息系统的建设外,1991年初,国家卫生部并协调总后卫生部、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标准编码研究所、国家医药管理局,组织卫生部北京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北京阜外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医三院等多家医院及WHO疾病分类合作中心、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等单位,开展标准化研究。其后陆续出台了临床诊断、物资设备、检验、药品、医院财务、人员、科室、医嘱等标准编码。


(节选自:中国医院信息化30年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资源来源 中国数字医学


标签:   医院信息化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