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总医院预约制远程会诊模式的创新实践

2016-10-25 09:12:49 爱德腕带 阅读

1997年,解放军总医院的远程医学事业伴随着国内先进医学业务的拓展应运而生,作为我院发展和研究远程医学的单位,远程医学中心在承担全军远程医疗保障工作的同时,将院内优质医疗资源向全国各地区的各级医院,以远程会诊为主体业务的远程医学各方面工作在全面开展。于2015年10月开始试运行的预约制远程会诊是总医院在远程医学服务模式上的又一次创新与尝试,经过试运行阶段后发现这种新模式能够起到解决会诊流程中的现存问题和调和矛盾的作用,能达到专家方主动性提高的目的。通过对比和借鉴普通门诊的运行模式,将远程会诊的申请规范化、服务主动化,注重会诊的质量和效率,创新性地推动学科的规模化发展。


1    从远程会诊到预约制远程会诊的理念转变


远程会诊在国内渐进发展的数十年,其运行模式一直较为被动。普遍模式是下级医院(申请方)先提交会诊申请,会诊医院(会诊方)再安排医师、协调时间,为申请方提供远程会诊服务。这种模式下,申请方在会诊申请上具有极大随机性,会诊方则相对被动,加之会诊方院内专家的协调工作往往时间紧、难度大,影响会诊安排的合理性和及时性,不利于会诊效率和质量的提升,难以适应院内远程医学发展的需要。 


预约制远程会诊采用主动的会诊安排及预约方式,理念是使远程会诊更加高效及规范化,推出后即受到广泛关注。会诊整体采用先预约后会诊的模式,依托远程会诊平台,申请方根据我院提前发布的“会诊专家和出诊时间”列表选择专家和会诊时间及相应条目,完成会诊申请提交和患者病历资料上传;院方会诊调度人员在线审核病例并分配会诊间,等待申请方组织病人就诊。可以看到,预约制远程会诊相比于普通远程会诊,申请模式简化,缩短了会诊时间安排和专家资源协调的步骤,接受方的主动性提高,同时缓解了会诊专家协调与及时性之间的矛盾。


2    预约制远程会诊系统搭建


2.1 整体构架 预约制远程会诊系统平台的功能模块包括远程会诊、影像诊断、远程监护、双向转诊、健康服务等。平台设计囊括站点终端、分诊会诊、后台支撑等系统设计,通信方式采用互联网光纤,带宽较稳定且接入方便。


2.2 站点终端系统 主要覆盖会诊申请提交、病例资料上传,专家信息检索和治疗方案(专家手稿)回传下载。站点可通过终端实现与专家间的信息交换。


2.3 会诊系统、后台服务支撑系统及数据存储系统 会诊系统、后台服务支撑系统及数据存储系统三大模块是系统平台的核心。会诊系统实现视频会诊、会诊申请的收集整理及信息查询和发布,后台系统为会诊提供网络支持。磁盘阵列划分在保证数据访问速度的前提下提供数据保护,确保医疗数据的安全性。数据存储系统进行了重新架构设计,既能够满足突发情况的大规模冲击式访问,也能在平稳运行时合理应用系统资源。


2.4 会诊音视频系统  会诊音视频系统采用基础视频会议终端,通过合理的网络带宽分配,将有限的互联网资源分配给尽可能多的负载点。视频通话设备与服务器均接入上网行为管理器与网络防火墙,核心交换机采取双机热备份模式。会诊室装备电视墙,采用三屏显示模式,可以同时显示会诊双方现场状况和影像、病历、病理等病例资料。


3    预约制远程会诊的实施与管理


3.1 实施与管理办法 以规范医院远程医学管理、提高远程医疗服务质量为目标,依据国家卫计委远程医学管理办法并结合军队及医院相关规定,解放军总医院起草制订了《解放军总医院远程医学管理办法》,形成了远程医学中心一体化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管理方面,对包括远程会诊在内的远程医疗活动进行职责划分与规范,包括站点医院、专家和数据管理,并采用病例上传模板、数据资料核查、质量控制监督、多维度随访等多种手段,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保障质量。


3.2 运行中的实践与思考 实际工作中发现,对于突发疾病的患者,预约制模式的机动性小,不便于患者及时解决危难病情。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预约制远程会诊与“加急点名”远程会诊业务交叉,做联合开展。需要急诊的病患沿用“加急点名”远程会诊模式,即申请方视自身需求可提交紧急会诊申请、多科联合会诊申请,我方及时协调、安排,做到短时间内开展会诊,满足危重患者的切实需求。两种会诊模式上相区别、功能上相结合。


预约制远程会诊运行时间9个月,取得远程会诊数量及质量的双提升。以我院已联网远程站点医院为数据样本,实施预约制远程会诊模式后的月会诊量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提升,随着运行时间的增长,会诊量增长逐渐显著,每月环比会诊量也呈逐步提升趋势,见图1。

 

预约制远程会诊量与去年同期比较图

图1 预约制远程会诊量与去年同期比较图


预约制远程会诊模式经过近一年的试运行和探索,现已在我院常态化运行,并与远程居家养老、远程灾难救治、远程查房、远程心电监护等其他类型远程医学服务内容渐融合、相提升。随着远程医学业务拓展的需要,系统平台的将实现更多的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分诊及调度功能,涵盖多类型医疗服务,以综合提升之势,多维度的创新之力,助力学科持续、跨步式地发展。


(来源:节选自《中国数字医学》杂志2016年第10期,作者:董天舒 张梅奎 艾雪伟 杜鹏 刘婉姮 ,单位:中国人民解决放军总医院远程医学中心)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