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在产科新生儿身份识别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陈淑玲,黄桂添,李雪然,邓慧升,卫小英,李正梅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州 510010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模式(FMEA)在新生儿身份识别管理中的风险防范管理效果。
方法 在产科的新生儿身份识别中,使用 FMEA 模式对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进行分析、评估,将实施前后的新生儿身份识别中风险发生的风险优先指数(RPN)值进行统计分析和反馈,找出优先行动计划以改善情况。
结果 FMEA 的管理方法用于流程的改进,能使所有潜在隐性风险得到量化,使风险的分级和处理简便、易行。
实施后的新生儿身份识别中的风险 RPN 值明显下降。
结论 将 FMEA 模式应用在新生儿身份识别管理中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管理,能在医疗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对其进行预测和评估,采取应对措施,从而有效降低新生儿身份识别中风险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借鉴。
流程管理患者身份确认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对患者的身份进行查对、核实,以确保正确的治疗过程。
新生儿腕带的使用提高了护理人员对新生儿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使查对有可靠依据,提高各项操作的速度,防止因操作错误引起护理缺陷及护患纠纷,也减少了产妇和家属对新生儿身份的疑惑[1] 。
但在实际护理工作中,由于新生儿身份识别的内容较多、流程繁琐、有些腕带易脱落等问题[2] ,使得新生儿身份识别仍存在安全隐患。
失效模式和 效 果 分 析 (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 [3] 是一种前瞻性的可评估高风险医疗护理流程,并找出和矫正危险因子的风险管理方法,这种新型管理模式已逐渐在各医院开展应用。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自 2014 年 1 月开始将 FMEA 模式应用在产科新生儿身份识别管理中,预防新生儿身份识别错误,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方法1. 1 成立产科护理 FMEA 小组在医院护理部领导下成立产科护理 FMEA 小组,由 5 人组成,包括护士长和高年资护师/护士,学历均在本科以上,且精通业务、掌握专科护理质量标准和评价、熟悉护理风险管理组织流程,并接受了 FMEA 知识的系统培训。
小组领导由护士长担任,从中选 1 名主管护师负责和保存记录。
1. 2 绘制流程图,找出潜在失效模式将新生儿从出生前到出院时按照流程图的形式逐一展开,有助于小组成员对新生儿身份识别错误的潜在风险达成共识,保证完整的分析和评估,防止片面或遗漏。
FMEA 小组成员进行分析讨论,采用头脑风暴法列出可能发生新生儿身份识别错误的 5 个流程及 11 项流程步骤(图 1),并分步整理出潜在的失效模式。
1. 3 找出潜在原因进行风险分析对流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列出所有可能的失效模式,找出所有可能的原因。
1. 4 计算 RPN 值针对每个失效模式让团队成员共同订出风险优先指数(risk priority number,RPN) 值。
利用一定的统计方法,估算失效模式发生的可能性(O)、侦测的可能性(D)、严重度(S)等因素,计算 RPN,RPN = S ×O ×D[4] 。
对于每个被找出的失效模式,团队一致性判断:①发生的可能性:这个失效模式发生的可能性有多高,1 ~10 分之间选择一个分数,1 分表示非常不可能发生,10 分表示非常可能发生。
②侦测的可能性:假如这个失效发生,被侦测的可能性有多高,1 ~10 分之间选择一个分数,1 分表示非常可能被侦测到,10 分表示非常不可能被侦测到。
③严重度:假如这个失效模式发生,伤害发生的可能性有多高,1 分表示伤害非常不可能发生,10 分表示伤害非常可能发生。
通过由 FMEA 小组成员反复讨论及 RPN 值计算,有 8 个潜在原因的 RPN 得分均为高位,因此,将其列为新生儿身份识别错误的高风险因子。
它们分別是:入院处录入孕妇身份信息错误;产前孕妇病历书写错误;手术室或产房填写新生儿胸牌手镯错误;母婴同室时婴儿手脚腕带、胸牌脱落;婴儿手脚腕带字迹模糊或有涂改;外出检查时未核对新生儿身份信息;放错婴儿床;出院时未核对婴儿身份信息(表 1)。
1. 5 制定改进措施1. 5. 1 产科全体人员培训及考核查对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岗位职责,严格规定主管护士的职责:对主管的产妇及婴儿全程负责。
1. 5. 2 在新生儿出生时使用打印的双腕带信息,腕带注明母亲住院号、科别、床号、“产妇姓名 B”、婴儿性别,助产士与产妇核对无误后在腕带背面签署执行者工号,分别佩戴在婴儿的手腕与脚腕上,填写胸牌核对佩戴。
产妇和新生儿转入产后区时,助产士应与产后区护士核对产妇分娩记录、新生儿出生记录、新生儿胸牌和双腕带信息。
新生儿使用“双腕带”,佩戴首选左手和左脚。
1.5. 3 新生儿身份信息核查项目包括:产妇姓名、住院号、新生儿性别、床号、出生时间。
产妇姓名、住院号、新生儿性别是任何情况下必须核查的项目。
新生儿身份核查方法:同时暴露新生儿与产妇手/脚腕带,护士被动叫名,产妇报读自身手腕带信息:产妇姓名、住院号、床号及婴儿性别,护士核对新生儿手腕带上的产妇姓名、住院号、床号及婴儿性别,最后与产妇共同确认。
1. 5. 4 新生儿科医生查房、医技科室到床边行检查时均与产妇共同核对新生儿身份信息。
1. 5. 5 健全转科交接制度1.5. 5. 1 在产后区需转新生儿科治疗的新生儿,产后区护士需填写《婴儿转科检查表》,与产妇共同核对新生儿手脚镯、胸牌信息后,使用婴儿床与家属共同送至新生儿科(特殊情况行绿色通道)。
与新生儿科接诊护士共同核对新生儿信息并要求交接护士在《婴儿转科检查表》上签字。
1.5. 5. 2 新生儿科转入产后区母婴同室的婴儿,接班护士必须重新用黑色油笔填写手、脚腕带及胸牌,在腕带上填写其母亲的住院号、科别、床号、“产妇姓名 B”、婴儿性别,必须与产妇核对无误后在腕带背面签署执行者工号及产妇签名并当场佩戴,同时剪除新生儿科带入的手腕带。
1. 5. 6 新生儿离开病房进行检查、护理治疗时,负责检查的工作人员必须与产妇、主管护士核对新生儿身份信息,核对正确无误后才能离开,返回病房时通知主管护士床边核对新生儿身份信息,核对正确无误后由主管护士交还于婴儿母亲。
医护人员在推送新生儿时必须使用婴儿床。
新生儿离开病房行检查、治疗期间必须由本科室的医护专人全程看护,不得将新生儿转交他人看护。
新生儿游泳、沐浴及其他治疗护理工作由主管护士全程负责。
1. 5. 7 主管护士每班交接查看新生儿身份信息,每班核实确认新生儿戴有双腕带。
发现患儿的腕带丢失、松脱、模糊或遇特殊情况需要解除腕带,应及时更换,保证患儿同时佩戴有两条腕带。
重新佩戴腕带时应与产妇核对无误后在腕带背面签署护士工号及产妇签名并当场给新生儿佩戴。
1. 5. 8 产妇及新生儿转床时,婴儿床头卡、手脚腕带及胸牌必须重新更换,转出、接收的护士必须与产妇三方共同核对新生儿信息,包括新生儿床头卡、手脚腕带及胸牌等身份信息。
1. 5. 9 产妇及新生儿出院离开病区时主管护士与产妇共同核对新生儿身份信息、住院发票、出院证明,双方确认无误后在出院登记表中签名并给产妇发放出院放行条。
出院登记表归病案保存。
1. 5. 10 门卫管理1. 5. 10. 1 新生儿转科、外出检查离开病区、返病房时均必须由本科室的医护人员陪同,病区门卫确认医护人员胸牌信息正确才能放行。
1. 5. 10. 2 产妇及新生儿出院时产科门卫必须核对出院放行条(两联)、出院证明、住院发票、产妇及新生儿手腕带标识,信息正确无误后剪除产妇及新生儿手腕带与一联“出院放行条”装订后保存 1 周,另一联“出院放行条”供大楼门卫查对。
1. 5. 10. 3 护士长、病区护理组长定期检查新生儿身份识别查对措施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定期培训、考核查对制度及身份识别制度、岗位职责等。
1. 5. 11 向产妇及家属做好宣教:自身加强对新生儿的看护,与医护人员共同做好新生儿的安全管理。
进行产后宣教时告知产妇如发现新生儿手脚腕带脱落要及时告知主管护士更换,并在宣教单上签名。
2 FMEA 应用效果对比由表2 可以看出,在实施了 FMEA 管理、采取一系列改进措施后,RPN 值明显降低。
强化核对制度,特别是在出院时护士与产妇及新生儿信息的核对,RPN 值下降 99. 9%,极大保障了新生儿的身份安全。
3 体会3.1 FMEA 模式的应用可以避免新生儿身份识别错误的发生,提高产妇满意度应用 FMEA 模式,使医务人员能够了解到新生儿从入院到出院期间所能发生的失效模式,通过分析掌握重点环节,采取针对性措施,可以有效避免新生儿身份识别错误的发生[5] 。
开始实施 FMEA模式后该院未发生过新生儿身份识别错误。
每一次的核对也让产妇及家属消除对新生儿身份的疑虑,根据每月的问卷调查分析,产妇及家属对护理医疗工作的满 意 度 由 开 始 FMEA 模 式 之 前 的97. 1%提高到 99. 6%。
3. 2 FMEA 模式的应用有助于培养护士核对意识,提高护理质量安全护理工作具有时间性、昼夜连续性、被动性、机械重复等特点,决定了护理查对制度的必要性及有效查对制度防范差错的意义 [6] 。
通过 FMEA 模式分析,使护理人员了解失效模式所造成的后果,从而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确保护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