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救治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探讨
介绍了急危重症救治的现状及其信息化建设需求,阐述了急危重症救治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各环节的建设要点,构建区域信息化数据交流平台,形成纵横闭环共存的多源数据交换平台。通过应用实例说明该平台建设效果,总结急危重症救治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意义,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着医学领域的变革,国务院于2016年提出的“十三五”和“健康中国2030”,强调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急危重症救治信息化建设,整合推进医疗资源共享,实现急危重症和专科医疗服务均质化,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全国近千家三甲医院不同程度地建设120急救中心、急诊系统、数字化手术室、ICU等系统,大多是各自独立的系统,缺少信息交流。最初建设麻醉、重症等临床信息系统,解决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的临床信息化需求;后来逐渐针对专科,推出专科解决方案,提供完整的临床数据集成、展现及智能化应用,改善医院科室管理及决策需求。近年来,随着急危重症学科的发展及诊疗模式的改变,医院相继建设了手术麻醉、重症监护、急诊、急救等临床信息系统,在急危重症救治的临床信息化建设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信息化的效果逐步显现;然而现有系统缺乏顶层设计与规划,互联互通能力低,信息资源共享程度较低,这就要求形成一套围绕全生命周期展开,整合临床诊疗中的所有资源,集成临床路径、临床知识库以及临床决策支持的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
基于急诊医学、重症医学、手术麻醉等学科相互交叉,在急危重症救治中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认识,为满足逐渐增长的医疗需求,不断提高医院现代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建设一个多学科急危重症救治信息化平台。
基于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特殊性以及当前医院发展现状,建设急危重症救治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化平台蓝图如图1所示。平台的建设以数字化医院为目标,以临床应用为基础,患者为中心,覆盖患者从120急救、急诊、手术室至ICU的急危重症救治全过程信息化建设。
基于120急救发展现状,该信息化平台针对120急救车配置车载智能终端,通过对车载医疗设备中的患者生命体征数据进行采集,并实时传输至急救中心服务网关完成预登记,同时可上传急救车上的图像、视频等影像。急救车第一时间将病人的生命参数通过无线网络远程传输到医院,需要时专家可对急救车上的医师进行远程急救指导,指导医生在院前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抢救。在救护车上安装全景摄像机,可实时记录抢救全过程,为后期提供完整救治视频和医疗数据。救护车上配置GPS系统能够对车辆进行定位,在控制中心即可了解救护车位置情况,优化120急救中心资源调度。
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关键第二步在急诊中心,为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化平台,在急诊中心建设急诊临床信息系统,包括急诊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形成以分诊导诊为指引,以患者行为跟踪为核心的闭环管理模式,建立结构化快速电子病历。并针对急危重症五大中心定制符合科室特质的信息化急救中心平台。
由于急危重症患者的特殊性,多数患者需要进入手术室进行救治,因此该环节的信息化建设极其重要。为保证手术室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基于麻醉安全性考虑,设计麻醉临床信息系统,实现麻醉临床监测与预警。针对手术室环境,配置智能化设备,建设一套规范手术室医疗行为的系统,改善资源浪费情况,定位追踪医护人员及设备,提高手术室前端运作效率。为解决手术室信息孤岛难题,手术间配置信号采集及显示设备,建设数字化手术室,且可对特殊重症病例进行存档。另外,开发手术护理、物资管理、决策支持、设备控制等新系统,以建立集成平台化的临床信息管理系统,使各个临床业务之间更加紧密融合,各个救治节点无缝连接,形成围手术期多业务全流程的闭环可追溯管理。
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重症病区的构建显得越来越关键。重症信息化平台设计包括床旁预警与管理的重症临床信息系统、病区流程规范的重症医疗行为管理系统以及实现医护患实时交流与辅助的重症协同医疗平台。通过集成床旁仪器设备,采集实时体征数据,并与医院已有信息系统对接,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以及医护人员实时通话协同救治,规范医护人员行为,降低院感发生率。
急危重症救治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最终目标是能够实现院内、院外信息的无障碍交流,如图2所示,横向院内不同科室之间能够进行数据同步,纵向科室与信息化中心平台能够实时交换数据,甚至可实现区域信息化平台的数据交流,形成纵横闭环共存的多源数据交换平台。帮助医护人员有效控制医疗质量,规范和优化工作流程,减少或避免医疗差错,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医院科研、决策和管理的整体水平,实现智慧医疗。
某医院建设该信息化平台,覆盖120急救中心、急诊、ICU等临床信息系统,在该市万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全程跟踪抢救中将平台的效果和优势体现地淋漓尽致。为确保赛事顺利进行,该院安排4辆救护车用于赛事医疗急救转运工作,预留床位10张,由不同科室专家在医院待命,随时准备接诊危重伤员。其中一名19岁男性选手冲过终点后,突发心脏骤停倒地,1分钟后120急救车及时赶到,在远程指导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院前抢救,且急救车均进行数字化升级,在完成院前急救的同时,将患者的相关情况实时地传输至120指挥中心,为患者的后续治疗节省宝贵时间。紧接着送往医院进行救治,途中急救中心实时关注救护车具体位置和患者实时生理状况,参与救治人员及时做好急诊分诊准备,到达医院后在持续了接近20分钟的抢救后,赛者恢复心跳,并具有自主呼吸能力。调查研究表明,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医院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完善院前急救流程,能够使患者救治率提高20%,实现院中急救信息化,可使救治时间缩短50%。融合信息化的远程医疗介入使卒中死亡率降低50%。
“病人未到,信息先至”的救援理念在本次急救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正是由于院前及时的救治和信息的及时传输,给患者院内的救治节省了宝贵时间,让患者得到了及时、准确的救治;手术室及ICU依托医院信息系统,以电子病历应用为核心,以临床数字化设备与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为基础,突破传统住院诊疗模式的时空限制,优化医疗流程,实现医疗业务的数字化运作与管理。因此,围绕急危重症患者全生命周期救治的诊疗模式不仅仅是一个学科的模式,而是可以作为整个医学救治的模板,使医院各科室、救治各环节信息互联互通,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达到提高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之目的,产生更多的应用价值。
随着医疗行业发展迅猛,激烈竞争,在国家政策和医疗环境背景的指引下,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还需不断延伸和拓展,整合120急救、急诊、手术室、重症科室的实时数据,结合近年来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技术,设计医疗机器人(手术机器人、麻醉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对该平台的患者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形成精准的反馈机制,将其扩展至院外家庭和社区,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院外实时追踪和观察,并集成可穿戴设备、智能终端、管理终端、血压及脉搏仪等通用医疗设备,通过智能机器人实时监测患者体征数据,进行术后实时观察和分析。救治后期可结合全生命周期流程的救治信息化平台,通过对患者全过程数据深度挖掘,对未来病情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便易发生病情突变的患者提前进行进一步治疗,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