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2018年医疗信息化HIT行业大事件

2019-01-11 11:14:21 爱德腕带 阅读

QQ截图20190111110656.png

回首刚刚过去的2018年,中国医疗信息化(HIT)行业既有几多意外,又有几许悬念。这当中有惊喜、收获、教训、成长,也有期许、挑战。

2018年中国HIT行业的四个“意外”

意外之一:“互联网+医疗健康”政策落槌

2017年4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征求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和《关于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两个内部征求意见稿在网上流传,诸多严格收紧监管的政策条文,虽然并未正式公布,但是立刻引发互联网医疗行业“震动”,互联网医疗产业步入低谷调整期。

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26号)。在沉寂近一年之后,为行业发展吃下定心丸。大半年过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多个省市先后颁发的配套文件,使得这一领域的热度空前。新政策也极大利好“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泡沫消除之后,坚持立足服务医院互联网化能力提升的一批HIT企业受益最为明显。

此时此刻,回望最初试图借助互联网“颠覆医疗”的那些企业,在对医疗行业的认知、企业战略的路径选择上,无疑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和误判。但这轮投资教训,客观上也唤醒了政策制定者的决心和公立医院的“互联网+”意识。

意外之二:“三医联动”协同效应全面提速

2018年,HIT行业还有一项意外的收获,就是医药卫生管理体制政府职能重构所带来的溢出效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下设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的全新组建,进一步理顺了部门职责和分工,为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动新医改迈向深水区、落实“三医联动”举措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样,这也为医疗信息化建设打通了政策、标准的配套完善之路。管理体制的突破所产生的部门协同效应,初步显现,给医疗信息化建设带来新的空间,必将提升既有健康医疗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支撑部门之间的业务有机联动。

2018年11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按照互联网诊疗的相关规定,加强电子处方规范管理,实行线上线下统一监管;探索提供互联网和远程药学服务;加快药学服务信息互联互通;探索推进医院“智慧药房”等。

2018年11月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发布了《关于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省(区、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结合监管实际制定实施规划,按药品剂型、类别分步推进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此外,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下辖相关机构开始公开征集医学人工智能研发企业的信息,意味着政府监管层面对于这两年最为活跃的医学IT创新领域,开始了更为有针对性的摸底和引导。

2018年12月,新挂牌组建才6个月多一些的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出通知,启动申报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作为集支付与定价“大权”于一身的“超级”医保局,在制定和落实行业标准方面具有天然的话语权,而医保相关管理信息标准,必将在其主导下逐渐浮出水面。

临近2018年岁末,我们甚至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看到了电子健康卡(码)、医保结算码、金融支付二维码“三码融合”的新鲜务实做法。

意外之三:勒索病毒爆发唤醒行业网络安全意识

2018年HIT行业遭遇的最大意外,就是勒索病毒来势汹汹。多地多所规模不等的医疗机构中招,全行业基本上是“仓促应战”。对于信息化建设才刚刚有了预算的大多数医疗机构来说,网络安全被当作是一笔看不见成效“额外开支”。殊不知,这几年在互联网大潮的快速推动下,以往医疗机构内外网物理隔离的最后一道防线已经不复存在。医疗机构要补上在业务生产系统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欠账,更应恶补在网络安全建设上的欠账。

意外之四:医院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升级换代需求大爆发

2018年,医院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升级换代需求,比预想得要来得快。不仅有多家企业发布了新一代的医院核心业务信息系统,而且这些“新版本”已然在湖北、浙江等多个省份实施落地。实施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升级改造的医院,不仅有省级三甲医院,也有经济实力领先地区的地市级三级医院。究其原因有二,一方面这些医院信息化建设大多起步较早,老的系统架构已经不堪重负;另一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推行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信息互联互通等级测评乃至美国HIMSS EMRAM等级评审等多个HIT领域的评级,极大地“刺激”了医院核心业务新系统升级换代的决心。

实际上,从2016年开始,HIT专家网在业界率先引燃“新一代”医院信息系统的讨论,以任连仲、陈金雄等为代表的知名医疗信息化专家为此进行过多轮深入研讨交流。为了给新时期医院核心业务系统设计和应用提供指导,在任连仲教授的精心组织下,相关理论研究在2018年正式启动。

2019年中国HIT行业迎来四大悬念

悬念之一:这一轮“互联网+医疗”热潮将如何演变?

尽管省级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建设的“空窗期”短期内仍将存在,但依然有理由认为,2019年中国公立医院将普遍迎来实质性的互联网医院建设热潮。

目前各省市对于互联网医疗的热情高涨,但也要充分考虑行业发展的束缚性条件,避免盲目跟风、不切实际。“互联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医体验,但绝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要紧紧扭住“治病救人”这一核心使命,帮助患者找对医生,帮助医生做对诊断、用对药、做对手术等。必须正视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的矛盾,在此前提下,想方设法发挥信息技术的价值,帮助患者以最低的成本、最优的效率实现就医。

另外,各地还要处理好推进“互联网+”的梯次问题,以免因为技术实施层面的质量影响政策落地的实际效果。毕竟,优质HIT资源也是有限的。近来,局部省份出现了互联网医疗服务解决方案供应商“用工荒”的局面,也引发业界一些从业人员的担忧,呼吁警惕“大跃进”。

上述演变只是阶段性、技术性层面,还比较易于把控。真正深层次的变革,也许会发生在医疗体制自身。如果说2018年4月政策尚未明朗化之前所发生的第一轮互联网医疗投资热情和泡沫,更多是外部力量试图“颠覆医疗”,那么,如果国家既定“互联网+医疗健康”政策效应在将来得以充分释放,新一轮“重塑医疗”的变革,应该是来自公立医院内生的原动力。医生多点执业、第三方检验检查中心、处方流转等多举措推进,势必助推医疗资源新的配置格局。一些HIT软件企业已经开始提前谋划和布局,在升级新版软件系统中对此予以提前规划设计,以顺应未来变革。值得注意的是,最近江苏、四川等省份配套出台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定价指导方案,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释放了公立医院、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头部医院在互联网上的优势尽显。当然也伴随着担忧:“互联网+”是否会加速大型医院对病人的虹吸现象?我们也了解到,像北京宣武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聚集的三甲医院,也在努力探索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的作用,既能发挥自身优势,又能促进分级诊疗与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路子。

悬念之二:医疗健康信息个人隐私保护立法是否会迎来触发点?

正是由于健康医疗数据的含金量,使得医疗数据成为勒索病毒日益频繁攻击的对象。虽然目前仍主要表现为通过攻击医院数据库使得信息系统停摆而干扰医院的正常运转,逼迫医院缴纳赎金等,但是最终数据是否被进一步贩卖尚未可知,也没有任何人敢保证这一切绝不会发生。2018年岁末,美国苹果公司的股价因为业绩预期收缩而大幅缩水。10年前,苹果公司的股价也经历了一波大幅下跌,引发那次波动的,则是苹果公司精神领袖乔布斯的健康问题。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个人健康医疗数据的保护立法工作,会否因为特定事件将其放大后走上风口浪尖?

悬念之三:HIT领域等级评审体系之间能否实现衔接互动?

以评促建,是各种评审的初衷和着眼点。必须看到,HIT领域的各种等级评审,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收效。根本原因在于,无论是哪一个评价体系,都对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建设,提出了十分具体的目标,可谓是统一了“指挥棒”。它们对于推动行业整体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将继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不过,由于不同评价标准所评审的重点各有差异,也各有交集,因此,一些省份参评的医疗机构也已经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复劳动”。不同业务部门主导的评审标准体系之间如能实现更有效的衔接、互动、整合,无疑是医疗机构在2019年乐见落地的一大期许。

悬念之四:最值得期待的新技术5G

2019年,全球将迎来5G元年。中国的5G技术目前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并且正在加速商用进程。2018年岁末,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信息中心主任琚文胜在接受HIT专家网专访时透露,当前北京市正在推广5G在卫生领域的示范应用,应用场景是2019年即将在北京市延庆区召开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将在医疗点、急救车和三、四家医院之间实现基于5G技术的信息共享。

来自海外的媒体报道称:5G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它将使卫生领域发生深远的革命,从远程诊断和手术到持续、全面、可靠和预测性的健康监测,甚至在医院外都能实现。虽然现有技术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挑战在于要实现5G技术的全部潜力和优势,医院和数字医疗服务提供商需要做好准备。

1月10日,华为联合中国联通福建省分公司、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苏州康多机器人有限公司,在福建中国联通东南研究院实施世界首例5G远程外科手术动物实验。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之后,2019年医疗信息化领域最值得期待的新技术应用应该非5G莫属。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