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立医院徐冬:风筝能飞多远?浅谈“互联网+医疗”

2017-02-08 10:32:56 爱德腕带 阅读

医用腕带 

导读

医用腕带

风筝能否顺利飞起来,与其制作工艺有着密切关系,能否飞得更高、更远,与环境、风筝线及操控人有着更密切的关系。



  “互联网”到底能为医疗做些什么?或者说“医疗”依托“互联网”到底会改变什么?关于这一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近年来,行业内也有很多实践,比如“云医院”、“互联网医院”、“影像云”及预约诊疗App服务等,但是实际效果与行业预期,还有较大差距,而且第三方资金对“互联网+医疗”市场的注入,目前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难道是行业方向跑偏了?借此机会,我想与业内同仁分享本人在这方面的思考。


  “互联网+”原本是一种新生的商业生态或服务模式。当将“互联网+”与“医疗”对接时,我个人以为,照搬O2O的商业模式,单纯地将患者与医院或医生,通过“互联网+”联系起来,局限性很大,仅能提供有限的服务,行不通,走不远。


  O2O最核心的两个线下资源,即商品和客户。对于“互联网+医疗”来说,最核心的资源是医院和患者,医院垄断了医生、检验检查设备及药品等所有与医疗服务相关的资源,与此同时医院也垄断了患者资源。这种资源的极度集中与垄断,制约了O2O模式所倡导的高效、便捷、低成本及重视客户体验的服务理念。如果将线下的医院拆成独立的诊所、检验中心、检查中心和药店等,似乎更适合O2O的服务模式,效果也许会更好。这是我要表述的第一个观点,即现行的医疗服务框架或模式,制约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


  另一方面,我认为“互联网+医疗”有着极大的、潜在的发展空间。在目前医、患资源高度集中的背景下,当我们将“互联网+”与“医疗”联系起来时,需要解决好定位问题,就像放风筝。线上的、云端的风筝,即是我们能够提供的线上医疗服务,互联网即是那根风筝线,而医院或医生即是线下控制风筝的人,也即提供线下医疗服务的实体。风筝能否顺利飞起来,与其制作工艺有着密切关系,能否飞得更高、更远,与环境、风筝线及操控人有着更密切的关系。


  我们需要找到适合于“互联网+”的那个合适的“医疗子资源”,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我个人以为,“互联网+随访”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我设想的“互联网+随访”的建设思路是




(1)建设“医疗随访公有云”


  基本框架是“云平台+智能呼叫中心+单病种随访知识库+单病种临床辅助诊疗知识库+随访数据中心+语音技术+大数据分析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对接的标准接口体系”。实现智能的语音随访,并将被随访对象的语音自动转化成数据,存储于随访数据中心。逐步建成“医疗随访公有云”,不断接入医疗机构等,按单病种接收救治于不同医疗机构人群的随访数据,逐步成长为单病种医疗随访大数据,并为医疗机构提供医疗大数据应用服务。


 (2)依托人工智能技术


  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不断丰富单病种临床辅助诊疗知识库,深入研究单病种临床辅助诊疗专家系统。提供被随访对象自助语音服务的手机端随访App,逐步使医疗随访变被动为主动。


 (3)提升用户体验感


  依托该平台,不断拓展附加服务,提升用户体验感。如提供预约挂号、预约病床、预约检查、专业的医疗咨询及慢病管理等服务。


  我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医学穿戴技术等在医疗领域的深入应用和不断发展,“互联网+医疗”将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会打破医疗资源极度垄断的体制,彻底改变现行的就医模式,特别是基于“互联网+医疗”而成长的医疗大数据,将会推进医学诊疗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en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