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大数据的前景与积累。
“2017中美智能医疗大数据峰会”已于近日在北京落下帷幕,上海市儿童医院院长于广军出席了本次峰会。与会期间,他接受了HC3i中国数字医疗网的采访,采访中他谈到:“医疗大数据在医疗流程重构、医疗效率提升等方面为我们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然而,距离走向真正成熟的应用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在政策红利释放下,福州、厦门、南京、常州等多省市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与产业园从去年开始相继落地,医疗健康大数据建设已经成为当下热点。上海市可以说是这个领域的先行者,在2006年,由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牵头完成的“医联工程”项目将大数据应用于健康医疗产业,目前上海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医疗档案信息库,患者到任何一家医院就诊,就会自动生成一份电子健康档案,纳入数据库。政府、医院、患者都能从“宝库”各取所需。
“2017中美智能医疗大数据峰会”已于近日在北京落下帷幕,上海市儿童医院院长于广军出席了本次峰会。做过医生、管过医保,带头申康医院管理中心医联工程并成为受益者,他是中国最早接触“大”数据的医疗人代表,对于医疗数据不仅有着自己的理解,更带着一份割舍不下的感情。与会期间,他接受了HC3i中国数字医疗网的采访,采访中他谈到:“医疗大数据在医疗流程重构、医疗效率提升等方面为我们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然而,距离走向真正成熟的应用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那些年,最爱医疗大数据的人
医疗大数据兴起不是朝夕而至,从2000年前后管理医保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对于数据的研究,一直到今天称为医院掌门人,数据的需求究竟来自何方?医疗数据究竟可以为哪些服务对象,提供哪些服务呢?于广军认为主要有三大需求方:
患者爱数据 患者想要获取自己的个人临床信息,国外有种说法叫“我的信息我做主”,患者有知情权,知道自己一切关于健康和疾病的数据。如果将从出生那天起甚至是孕育时期到整个成长过程中的健康和医疗数据进行积累,对于建立起包括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档案、自我健康管理、健康预测与预警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医生用数据 首先对于临床诊疗,包括临床辅助决策、单病种大宗病例统计分析、治疗方法与疗效比较、最小有效治疗研究、精准诊疗与个性化治疗、不良反应与差错分析提醒等,从院前咨询到院后的康复和沟通服务,加上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对患者的病情跟踪,并对其日常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健康指导建议,就可以避免到医院就诊咨询的频次;其次对于科研应用,大型三甲医院近两年在这方面的需求增多,与传统的研究方式和数据质量相比,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对临床业务数据进行有效转化,对数据质量有所控制,还可以进行用药分析与药物研发等。
管理要数据 “当医院开始注重经济运营和质量管控,医院的经营压力越大的时候,会更为注重利用数据来进行分析和管控。”于广军强调。在公立医院改革日趋深化的背景下,绩效考核需要适应改革需要,同时进行费用控制,在政府财政和医保基金承受的范围内,对医院内部运营的成本进行有效管控,大数据为精细化管理决策支持,让医院管理模式从传统的“粗放型”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转变,实现数据服务与数据经济、感染爆发监控、疾病与疫情监测等。
十年磨一剑 初见锋芒
为了让数据在所需的岗位释放价值,这些年上海市在医疗数据基础平台和应用体系建设方面下足功夫。基于医疗大数据,上海市在精细化绩效评价方面、政策模拟与评价和异常医疗行为的监测方面做了一些探索。而这些探索实现的前提是上海市在十年前就开始建立起来的区域健康信息网即医联工程,于广军认为:”医疗大数据的应用从数据收集到实际应用最起码需要3至5年的时间,大数据应用归根到底是数据源,大数据的应用是建立在一定数据量的基础之上的,上海市从2006年到现在,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据,网络已经健全,基础设施已经打好,并且数据质量有所保证。基于现有数据进行的分析,逐步开展医学科研、临床应用、医疗业务分析,以及基于大数据的健康服务。”
2006年,申康医院管理中心在全国率先建设市级医院临床信息共享项目--医联工程(上海市市级医院医疗信息共享及协同服务工程),是目前国内最大样本量的医疗信息库,也是国际同类系统中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信息库。覆盖全上海市38家三级医院,与所有区(县)基层医疗机构联通,接入医院系统超过226个、拥有门诊工作站6000多台、住院工作站5100多台、各类检验检查工作站2900多台,共为6150多万患者建立了诊疗档案、医嘱12亿条、病案资料990万份、各类检验检查报告9500万份、影像资料2.3亿幅,月均影像增量1.2TB,累计影像库400TB。
医联工程可以实现为就诊患者建立统一电子病史资料、跨医院诊疗信息实时交换共享、协同医疗服务及辅助管理决策技术支撑等4大功能。基于大数据的应用,医联工程还创新一站式自助就医模式,有效改善患者往返奔波状况,同时缩短了排队次数和等候时间。目前申康医院管理中心每季度都会对38家医院发布单病种绩效分析报告,对医院的管理和规范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新的问题:医疗数据到底该归谁所有?
大数据时代,医疗数据带来的价值日益彰显。各方聚焦这些数据背后带来的价值,同时也关注数据的来源、积累以及数据的质量等问题。追根溯源,这些医疗数据到底该归谁所有?是患者、医院还是政府?这一直都存在着很大争议。于广军表示,健康医疗大数据既不能简单说是谁的,也不能简单说不是谁的,而是取决于数据的使用方。
2016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健康医疗大数据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这一定位的重点是放在数据的规范和应用上,当核心系统、关键性设施涉及到的大数据,都将作为国家战略资源来进行保护。”拿电子病历来说,电子病历可以说是医疗机构和患者个人所共有的,电子病历的信息不仅有患者个人就诊行为产生的客观结果,同时还有医生的专业付出在里面“,于广军认为,“只要在法律权限设定内,用于医疗业务相关的操作,都有权力获得相关的医疗数据,大量的医疗数据只有在进行整合之后,才能体现出价值。当然如果这个数据泄露了,又是另一个范畴了。数据的使用要与使用方的权限相适应,是权力和义务对等的关系。”
反思:医疗数据研究者的发展路线
健康医疗大数据在中国还属于一个新的学科,比如作为最匹配的复合型学科生物统计学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国内相关的专业人才比较少。这也与我国天然的“临床为大”的观念有关,统计科是医院里的“清水衙门”,不管人、不管钱、不管物,统计工作整天与数字打交道,枯燥、乏味和清贫”,收入常位于医院全部科室的末位,统计科常常得不到医院领导的重视和扶持。而对如此前景,很多医学生对统计工作并不感兴趣。
作为一位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博士,对于医疗数据统计学人才价值的观念转变,于广军深有体会,“3年前,国外有做医疗数据研究的朋友想回国发展,我告诉他们不要回来,会饿死的。”他笑着说。而近2-3年在医疗大数据热潮之下,对生物统计、生物信息的人才需求慢慢多了起来。今天,医疗数据的价值正得到广泛认可,政策利好加上市场升温,越来越多海内外人才愿意加入进来,于广军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中国医疗大数据产业正在敞开大门,为国内外顶尖的医疗数据人才提供广阔的空间。”
医疗数据已经成为医院发展的重要资产,医院管理者必须跟上时代,否则就会影响医院发展。“医院院长就需要用好医疗大数据这个工具。” 于广军表示。
医疗大数据的需求不断增高,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医疗行业基础数据层面的建设仍然比较欠缺(例如作为医疗大数据应用重要基础的医院病历系统的标准和建设仍不完善),大数据应用层面也远远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获得结构化、准确化和科学化的医疗数据,相信对于任何一家医院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医疗大数据在中国的真正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在现实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保持冷静理性的思考,脚踏实地,让医疗大数据在现实中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