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信息技术创新联盟于2017年会在上海召开

2018-01-16 09:29:13 爱德腕带 阅读

信息化的产出是数据,这一点在当下的环境中更值得被探讨,不论是管理还是临床,对数据更加精准的需求都在倒逼着医疗信息化朝着更“数据”的方向前进。在这次会议上,这一点尤其受到关注


e医疗/郑序颖




1.三个导向,政策解读。上海市卫计委信息中心副主任曹剑峰以“‘三个导向’,迎接人口健康信息化新时代”为主题,解读了人口健康信息化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的问题和思路。


2.院长的“慢数据、快决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吴正一长期分管信息化建设工作,对目前医院整体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很清楚:“‘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土很重要。”


3.医院“管家婆”的账本经书。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财务处与信息中心紧密配合,花费四年时间组成财务管理平台。


4.对内“扫死角”。华山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黄虹认为,当医院每个点都成为大数据的数据来源时,医院的大数据时代才算是真正开始。


5.信息人眼中的MDT。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赵艳认为,MDT来了诊疗模式的变革,与传统诊疗模式的最大不同在于更能体现“以患者为中心”。


6.认知医疗的实践样本,在安徽。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徐冬在题为“人工智能助力智慧医疗”的演讲中,条分缕析地剖析了“信息化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


7.信息人的情怀,关乎教育与发展。


8.结语:为什么一个民间组织的年会能够吸引来自信息、临床、产业、管理的各路专家?答:需求。


9.联盟四个“十大”评选



  2018年1月6日,健康信息技术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2017年会在上海召开,这个以健康领域信息从业人员为主自愿组成的非盈利性民间行业组织正式成立于2017年6月18日,在成立后不到半年内连续举办了“DRGs之云端论道”、“2017联盟理事会议”等颇具行业影响力的盛会。此次年会会期两天,主题涵盖了政策解读、平台建设、物联网、财务信息化、云安全探讨、AI赋能、数据中心建设等,会议更是在第二天分别开辟创新论坛、青年论坛、信息安全论坛,多位行业专家同台演讲,内容丰富且实践指导价值很大。


  我颇为在意的是:如此短的时间,为什么要“塞”这么多主题?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兼任联盟理事长)冯杰在接受采访时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联盟是属于大家的,我们是一个技术交流组织,因此组织会议时势必要考虑到各个角色、各类需求,这样一来显得主题很‘杂’,但是精心挑选的演讲人能够保证每个主题的实践指导性,这很对参会者的‘胃口’。”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兼任联盟秘书长)黄虹介绍,为了凸显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价值,此次会议试图从这种多元化视角进行解读,“人,是我们在组织这次会议时最关注的。除了CIO和工程师,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参与方还有很多角色,比如临床、比如管理,让这些角色一起交流,是我们这次会议希望沉淀下来的价值。”黄虹说。


据主办方提供的数据显示,此次会议参与者300多人,其中CIO及工程师占到55%,企业参会代表占到了35%,医院管理、临床等用户科室参会者占到了10%。


  上海卫计委信息中心主任谢桦应邀致辞时指出,联盟的NGO的定位使话题更容易聚焦在泛基层化主题上,对医院信息中心工程师、骨干的培养作用非常有效,值得肯定。


  纵观全会,我发现了最有价值的一点:多元化视角下的解读,几乎全部聚焦于“数据”。信息化的产出是数据,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在当下的政策、需求环境中更值得被探讨,不论是管理还是临床,对数据更加精准的需求都在倒逼着医疗信息化朝着更“数据”的方向前进。


 一 


三个导向,政策解读


  上海市卫计委信息中心副主任曹剑峰以“‘三个导向’,迎接人口健康信息化新时代”为主题,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三个维度出发,解读了人口健康信息化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的问题和思路。


  曹剑峰着重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解读了“问题导向”。


  从宏观层面来看,目前存在三个较为明显的问题,一是“顶层设计”大多缺少指南类的进一步具体指引,二是在建设标准上有缺失或不足,具体表现在标准的业务先行性以及标准的可迭代性上,三是顶层架构的合理性问题。如何使人口健康数据和服务合理有序地在国家四级平台上合理有序地流动和共享,是数据发挥作用的前提。


  从中观层面来看,一是省级平台作为国家平台的重要节点以及省内人口健康信息的集中式数据中心,在基础网络和数据采集工程中,面领着医疗机构生产性系统缺失和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差异性问题。二是,即使省级平台按照相应的数据采集标准规范采集了大量医疗数据,但由于在数据质量控制方面的能力不足,导致数据可用性差。三是省级平台建设的目标有强烈的阶段性,所以也极度依赖投入的持续性。省级平台的项目建设,从项建、可研到项目正式申报需要经历复杂而漫长的时间周期。


  从微观层面来看,从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来看,无论是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医院信息化还是本世纪初开始起步的区域信息化,经过努力,已初步形成了以二、三级公立医院为核心的EMR建设,以及以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核心的EHR建设两条主线。目前面临着EMR和EHR系统的进一步完善问题。


  “作为一名健康信息化工作者,我也深受鼓舞。新时代要有新目标和新任务,我们就需要先来认真地审视和检讨自己。”曹剑峰表明。从曹剑峰的解读中,我们不难看出新时代对数据的要求——不仅是数量,更是质量;不仅关注利用率,更关注利用效果;不仅强调利用方式,也强调利用价值。


 二 


院长的“慢数据、快决策”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吴正一分管行政、绩效、信息、审计等工作,如何让“慢数据”具备“快决策”能力,让大数据具备管理思维,是这位分管院长眼中大数据应用的最终目的。他从医院管理角度提出:“数据最终要解决智慧的事情,即做正确的事。终极目标是数据为管理提供智慧决策能力。”


  基于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建成基于CDR的数据中心,医院信息化建设通过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认证,“在通过认证的过程中,信息化基本建设如机房改造、网络安全、数据集成、文档共享建设等有了实质性推进,这对数据的有效利用非常有益。”吴正一谈到。


长期分管信息化建设工作,吴正一对目前医院整体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很清楚:“‘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土很重要。”


  不少医院信息化建设开始较早,早期“电子化”的优势在今天反而“弊端”更明显:HIS要不要翻新,这成为很多医院面临的“两难”;应用系统多而杂,数据不准确成为医院管理者最直接的“槽点”;信息化建设跟不上临床需求,“追”得累;卫生主管部门不断提升对数据的要求,信息化建设尚未满足医改需求,“跟”得累


  吴正一坦言,数据缺失、数据割离、数据不准,成为现代医院管理中最难、最头痛的事。“20年过去了,应该沉下心来做做‘垒土’的事情。信息部门的人员不能停留在懂一点知识和技能的方面,应该好好学习项目管理,做好项目管理,要做好项目管理,这是最重要的。


  信息化建设千万不能脱离临床。要热衷于临床信息研发的临床队伍。”吴正一在演讲结束时强调了医疗IT人的发展定位,对于一个正在变成“显学”的行业来说,这非常值得思考。


 三 


医院“管家婆”的账本经书


  与医院管理联系最紧密的,莫过于财务一本账。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财务处吴丹枫处长从运营的角度来解读“大数据与医院财务”这个主题。在题为“大数据集成平台创新应用——‘运营中心’项目介绍”演讲伊始,吴丹枫便直言:“财务要跟IT紧密、精细化地联系起来,从单一的成本会计做好转变。”


  随着新医改推行,在医院的收益模式中,越来越重视“内涵”发展带来的价值,即,人才带来的价值。


  基于这一思路,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财务处与信息中心紧密配合,花费四年时间组成财务管理平台,以分析、调研、沟通、协调临床科室年度预算目标的执行为职责,建立院、科、组三级运营分析架构和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落实医院战略规划。


  这一平台主要做成了四件事。


  • 第一,聚焦病种全诊疗链效益分析,重点专病效益纵深化分析;

  • 第二,构建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保障科室持续发展;

  • 第三,建立符合新型诊疗模式的智能、个性化的成本核算体系;

  • 第四,智慧型操作项目的效益分析,以运营经济分析模型结构构建科室最优经济结构。


  让各科室一把手一目了然地看懂科室效益分析、损益变动、成本结构分析等等,才能更好地推动运营中心的建设。“医院推动各科室多部门一把手进入运营中心,在运营中心信息化系统平台建设中,各类分析均采用‘图-表-分析’相结合模式,采用元素化模式设计点评模板,可以实现分析的智能化功能。”吴丹枫认为。


  细细分化各类指标、建立“专科-专病-医疗组”纵深化的核算层级;整合病案系统、成本系统、HIS系统深入分析各医疗组的运营结构;设计手术项目的收入与成本维度,实时反映各类手术成本的损益情况……这些措施的陆续推进,有效地降低了外延性成本,通过提升人力成本来提升内涵成本,利用信息化手段财务的智慧才发挥到最大,利用绩效引导临床科室发挥最大的智慧,这是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管家婆”的财务大数据思路。


 四 


对内“扫死角”

才能让院内数据真正精细化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是国内医疗信息化建设领域的精彩样本,不论是基础架构建设、互联互通、信息安全,还是云计算、大数据,任何热点、难点都可以从华山医院“取经”。


  在此次论坛上,华山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黄虹分享了一个非常小而美的应用系统——基于物联网的医疗废弃物追溯管理。


  医疗废弃物是医院管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国家先后出台若干政策进行规范,但是,“政策需要方法论支撑。”黄虹认为。


  传统信息化建设中对后勤管理是不太重视、忽略的,所以在传统的医废管理中,所有环节都可以说是“有漏洞”——简易挂秤手工称重,效率低、数据不准确、校准维护繁琐;手写标签,难辨识、容易损坏,追溯效率低,不符合医疗废弃物管理规范;在交接时候,手工转抄文书,人工计算数据工作量大,上报数据与实际数据偏差30%以上,文书难保存三年;转运交接简单,入库无交接,出现问题扯皮严重,管理上难以持续改进,三联单实际保存时间不足3个月……


  在药品加成、器械加成取消后,医院从“不差钱”变成了“差钱”,倒逼医院认真推行精细化管理,在这一大背景下,华山医院此前的医废管理流程看上去像是被遗忘的“宝藏”——对医废管理这么重要的业务,几乎没有有效数据能够被纳入医院管理系统。


  最初打算做这一系统时,还是用传统IT思维,利用追踪方法进行管理,但是很快便发现行不通。信息中心及时转变思路,“新出炉”的医废管理系统是软硬结合的——由医慧秤系统、医废综合管理系统、医废管理App构成。其中,医慧秤具备六功能:医废标签生成,感染性、损伤性医废混装检测,医废重量采集,医废打包交接,人员身份核对,异常报警。


  “这其实就是一把秤。”黄虹谈到,在医废垃圾袋上有RFID芯片,仓库会自动识别垃圾芯片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到达规定的地点”;原来医废收集人员盲目“扫楼”,现在系统能够为其规划最佳路径;传统纸质报表正在被电子化取代,可以更好地检测医废路径;通过流转异常报警、收运任务提醒、医废流失报警、超时贮存报警、应急报警,构成整体报警机制。


据介绍,这一系统从2017年11月6日开始应用,从成本、管理效益来看,应用效果可观。


  医院信息化工作需要从医院内部“扫死角”,将管理者关注的每点都覆盖到。“当医院每个点都成为大数据的数据来源时,医院的大数据时代才算是真正开始。”黄虹总结道。

 

 五 


信息人眼中的MDT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从大内科,大外科和全科诊疗,到专科化诊疗,再到多学科联合诊疗,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赵艳在主题为“从IT角度看医院MDT”的演讲中的开场白。


  每家医院在没有信息化之前,医生有会诊需求,但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支撑力度变大,医院各类会诊对IT的需求力度也越来越大。


  MDT与传统诊疗模式的最大不同在于更能体现“以患者为中心”,“MDT带来了诊疗模式的变革。”赵艳认为,以往患者的精力分散在各个科室之间,现在各个科室联合起来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不论是从患者实际需求角度来看,还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看,这都是一种更好的诊疗模式。


  那么,MDT发展需要怎样的IT支持呢?


  赵艳认为,为了形成临床数字化采集和服务能力,使得采集到的数据得到有效利用,一定要做CDR,“在建设CDR的过程中逐渐弥补HIS数据采集的断层,最终形成全院临床数据中心。”经过建设,MDT信息系统与临床数据中心对接,实现了四类功能:一是多终端支持与在线社区,以推动不同学科医生组织与合作;二是诊疗方案生成、智能会诊报告功能,以获得全面权威诊疗方案;三是提供完整的患者临床资料支持,因为患者是主要服务对象;四是MDT管理提升功能,实现在线组织、自动通知和实时跟踪统计。


  瑞金医院MDT建设计划三步走,第一步是数字化医疗阶段,形成了完整的医疗数据采集能力,第二步是智慧医疗阶段,建立院内及跨医院的互联互通、协同医疗与感知预警框架,第三步是认知医疗阶段,形成IT支持下的医疗互动、发现、辅助决策能力。


  目前瑞金医院已经设置固定MDR门诊31个,并为患者提供非常设MDT门诊预约服务。2016年起,瑞金医院在MDT系统中引入Waston for Oncology,为临床提供辅助诊断与建议,进一步探索认知时代的智慧MDT。


  论坛主持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黄虹评论道:“从数字医疗到智慧医疗到认知医疗,这是一个比较正确的路径。”


 六 


认知医疗的实践样本

在安徽


  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7年11月15日,科技部召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暨重大项目”启动会,2017年12月14日,工信部发布《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人工智能、认知医疗,不但是资本正在热追的风口,也是医疗IT行业不能忽略的趋势方向。


  提到人工智能与认知医疗,除了向来敢于创新的江浙地区外,安徽的实践越来越受到瞩目。在众多政策助推下,2017年8月20日,安徽省立智慧医院成立,“人工智能+”正在这里深入医疗场景。


  (原安徽省立医院)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徐冬在题为“人工智能助力智慧医疗”的演讲中,条分缕析地剖析了“信息化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智慧医疗”?徐冬认为,智慧医疗就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医疗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以患者为中心,提供更加安全、高效和便捷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


  安徽省立医院信息化建设起步于1995年,至今建成了八大医院信息化应用体系,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自助就医服务体系,是为“智慧就医”。如果说“互联网+医疗”更多集中在流程优化上,那么借助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火”起来,逐步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的医疗,才称得上是“智慧医疗”。


  基于已有信息化系统,安徽省立医院积极探索相关应用。徐冬详细介绍了智能导医机器人、语音电子病历、智能超声语音助理、云医声、人工智能辅助诊疗中心、智医助理辅助诊疗等推行细节。


  有两点令我印象深刻。


  第一,任何智能化都离不开充分的数据训练。在介绍智能导医机器人时,徐冬提到,希望这一应用可以从依赖于人、到依赖机器,最后到机器独立服务阶段,即人机阶段、机人阶段、机器独立服务阶段。目前依旧在第一阶段,需要大量人工辅助,信息中心每天会定时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反馈”给机器,让机器人更智能化。


  第二,任何智能化都要更有目的地选择最佳场景。因为人工智能在实际应用中依旧做不到“通用”,更好地为人工智能项目选择使用场景,能够有效地体现出其价值。如语音电子病历的推行最初并没有得到医生很好的认可,因为安徽省立医院日门诊量可达16,000,嘈杂的背景非常影响电子病历的语音识别,所以最后选择在就医环境较为安静的口腔科进行重点推行,目前,口腔科语音电子病历系统每周进语音电子病历完成量稳定在500份左右,极大地提升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且很好地展示了语音电子病历的“潜能”。


  做人工智能,一定要有大量数据支持。据安徽省立智慧医院平台框架显示,安徽省立智能医疗应用平台上汇聚了安徽省立医院医联体互联网诊疗平台、安徽省立医院集团信息平台、安徽省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国家级合肥医疗大数据中心的智能医疗平台四大平台的数据,这些都为安徽省立医院智慧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人工智能将助力智慧医疗,并深刻改变医疗,这一点毋庸置疑,安徽省立医院的案例便是一个极好的样本。


 七 


信息人的情怀


  在这个论坛上,我意外地发现两场与众不同的演讲。一场是来自龙华医院教学处副处长顾晔斌的“医学教学中心建设”,一场是来自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鞠睿的“信息化援藏经历”。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这两场演讲关乎教育与发展。


  在顾晔斌看来,是政策引导推动着医教协同全面发展。2017年7月10日,李克强总理对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批示(2017年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教学信息化发展迎来了政策利好。医学教育的核心是医生。医学人才培养复杂,需要全过程信息化平台支撑,龙华医院每年有1000余名规培人员,对管理平台的需求是直接而刚性的。在目前龙华医院的医学教学中心服务系统中,主要包括临床技能信息管理平台、CPD平台、住院医师规培平台、专科医师规陪平台、研究生长学制本科管理、档案管理、门户/继续教育管理、辅助平台等八个方面。医学生成长体系的全过程记录和评价绩效,实现了精细化管理和过程可追溯。


  顾晔斌详细介绍了住院医师规培系统、模拟医学中心信息化系统、临床培训考试管理平台等平台,并提出医学教学中心信息化建设设想,即建立模拟教学资源信息化系统,建设模拟和虚拟设备结合的技能训练系统,建成标准化模拟教学课程,涵盖教学、教辅、训练、考试和评价的信息化系统。


  来自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鞠睿的“信息化援藏经历”让人肃然起敬。


  上海的对口援藏始于1995年,目前是第八批次援藏,2017年派遣第三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目前是上海市第三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战略定位非常重要,这是西藏目前最大的单体医院,也是上海市第七批重点援藏项目之一。


  鞠睿抵达日喀则人民医院后,很快发现医院信息化在前期建设存在的明显问题:信息科管理不到位;人员配置和专业水平不合理;新系统关于安全防护等项目内容缺失;PC机配置与合同不相符;前期调研不够充分;厂商现场人员不足,工作进展缓慢等等。而在建设中,又遇到相关科室对基础数据维护进度缓慢、相关基建不达标、人员基础低导致培训效果不够理想、厂商人员调配入场不及时等问题。


  鞠睿笑道,信息中心是“背锅侠”,被投诉比较频繁,工作压力大,成效慢,他曾带领团队连续两天加班到次日凌晨3、4点,请援藏队友帮忙装机;曾经若干次与厂商、供应商的谈判、斗智斗勇;曾经连续两个月基本无休……


  鞠睿总结出一些宝贵的经验,在此与同行略作分享:


  • 第一,无法改变现状时,要有“快刀斩乱麻”的勇气与准备;

  • 第二,领导的支持与理解很重要;

  • 第三,书面文件依旧是上下沟通的最基本、可靠的方式;

  • 第四,兵弱事多的时候,要从系统到基建,每一处细节都要亲自调研跟进。


  虽然往事付诸笑谈,但援藏这件对身体、精力、毅力挑战都很大的难题,被鞠睿“啃”下来了,信息人在高原上也是勇者!


  “联盟是有梦想、有情怀的地方。”这是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兼任联盟理事长)冯杰始终在强调的一点。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医学发展的基础。对医学教育信息化的关注,是情怀使然。而信息化援藏的故事,是信息人最直接的情怀与担当。

 

 八 


这不是结束


  联盟峰会持续两天,会议第二天分设了三个论坛:联空创新论坛、卫宁青年论坛、联通信息安全论坛,针对创新、青年人才成长、安全三个主题进行闭门研讨,也颇具价值。连续两天,始终爆满的会场也印证着会议的成功。


  为什么一个民间组织的年会能够吸引来自信息、临床、产业、管理的各路专家,答案便很明显——需求。


  行文至此,有必要做一些个人点评。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行业越来越成为一门“显学”,对医院信息化建设者来说,“人才”成为最大的发展瓶颈。刚毕业的信息化建设新人,“学以致用”显然是跟不上节奏的,已工作多年的骨干,仅凭经验也是不够的。在国内医疗信息化建设系统培训机制缺失的情况下,行业自发形成了一批以“培训”骨干力量为初衷的松散社会组织,并蓬勃发展,健康信息技术创新联盟是其中的佼佼者,其在信息化人才培训机制上的探索、对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热点技术的解读、对行业多方共赢机制的探求,值得同行借鉴。


  最后还有一个特别值得单独记录的环节。为了鼓励更多的工程师、骨干力量,也为了向提供优质服务的企业致意,更好地鼓励创新,联盟进行了四个“十大”评选(名单附后)。虽然联盟是民间组织,但是奖杯分量很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