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医疗在便民服务中的应用现状

2017-11-22 09:57:56 爱德腕带 阅读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医疗便民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推动了医疗便民服务模式的转变,丰富了患者的就医体验。通过文献综述,本文对我国互联网医疗在便民服务中应用的技术及模式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医疗卫生信息化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推动,“互联网+医疗”应运而生,“移动医疗”“掌上医院”“云医院”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互联网+医疗”成为目前推动医疗改革发展的“热词”。


所谓互联网医疗,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包括移动通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与传统医疗健康服务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业态的总称。互联网技术在医疗中的应用,已从最早的提供医学知识、健康宣传等简单功能,发展到预约挂号、专家咨询、缴费、医疗质量评价等各种诊前、诊中和诊后服务,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健康知识宣传和实时动态医疗服务,丰富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本文对我国互联网医疗在便民服务中应用的技术及模式进行综述,为今后医疗卫生信息化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


互联网医疗在便民服务中应用的技术


1移动医疗技术


移动医疗,是指使用移动云计算技术,处理移动互联网中的医学大数据,从而及时准确地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移动医疗的应用以基于Android和ISO等移动终端系统的医疗健康类App应用为主,可提供寻医及健康咨询、预约挂号、检验检查报告查询、缴费等服务。


2远程医疗技术


远程医疗,是指医疗机构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本医疗机构外患者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远程医疗可提供远程问诊和远程监护等便捷的医疗服务形式。远程问诊的常见形式有医疗咨询和网络医院;远程监护通常与无线网络技术、传感设备等相结合,采集用户体征数据,并传送到远端服务平台,由平台上的医师为用户提供保健、预防、监测、呼救于一体的远程医疗与健康管理服务。


3可穿戴医疗设备


可穿戴医疗设备,是指直接穿戴在身上的便携式医疗或健康电子设备,在软件支持下感知、记录、分析、调控/干预甚至治疗疾病或维护健康状态。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出现,突破了传统生命体征信息采集模式,其便携性和智能性已逐渐成为监测人体体征的首选,有助于医疗诊断和健康信息大数据的获取,为疾病的早期预防和发现提供帮助。


4区域协同医疗


区域协同医疗,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整合各种医疗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医疗技术,使医疗机构之间互相协作、资源共享,实现最大化的医疗资源利用。近年来,各地通过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医疗资源的整合和医疗机构间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减少患者重复检查,完善疾病管理和照护。同时,大型综合医院丰富的医疗资源辐射到基层医疗机构,有助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分级诊疗。


上述研究发现,“互联网+医疗”可为便民服务提供丰富的技术支持,应当积极利用各种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


互联网医疗在便民服务中的应用


1
助力分级诊疗


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面向分级诊疗的便民服务已有成功模式。广东省构建的“互联网+分级诊疗”医疗帮扶创新模式,是将网络医院广泛布设于乡镇等偏远地区,通过网络会诊、网络诊断、网络培训等方式,将优质医疗下沉到基层,一方面方便基层群众就医,另一方面也完善了基层医疗机构与县级或省级医院的双向转诊协作机制。该模式比较适用于广大偏远地区患者就诊。


部分省市,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载体,搭建医疗资源纵向整合的双向转诊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区域内就诊患者双向转诊服务。同时,结合移动医疗技术,将双向转诊服务延伸到患者移动应用App,便于患者预约挂号、实时挂号及健康咨询。此外,基于区域协同医疗的慢性疾病管理,通过资源整合,也为患者提供便捷的后续治疗、保健、康复等一体化服务。


合理的分级诊疗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的有效途径,而“互联网+”为分级诊疗推行、重塑医疗服务流程提供了信息与技术支持。互联网与医疗的深度融合,必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完善。


2
完善慢性病及老年人健康管理


目前,我国慢性病和老龄化都非常突出,而老年人往往是慢性病高发人群。因此,规范慢性疾病及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有助于降低疾病的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在健康管理中应用较多的是移动医疗监护系统和可穿戴医疗设备。


李山等研发的基于移动医疗的老年人健康管理系统,可将用户端记录的老人体重、血压、血氧饱和度、血糖等生理参数传送到后台数据库进行分析处理,并为老年人发送饮食提醒、药物使用提醒、运动推荐等干预信息。但由于系统需要老年人手动输入相关参数,在操作中会有一定困难。而结合可穿戴式传感检测技术和无线技术,设计的便携式生理参数监护仪可实时自动采集心电、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率和体温等生理参数,经由无线传输介质传输到手机端并显示,无需手动输入,方便了用户的使用。某些医院使用的便携式监护仪,还可将监测到的生理参数上传至医院数据中心进行分析处理,提高了数据获取效率,避免手工测量给医疗监护管理带来的出错风险,但该监护仪只适用于医院内部使用。


未来,可进一步整合慢病及老年人健康大数据,建立慢病管理大数据中心,提高疾病监测效率,为健康管理带来了新的模式和途径。


3
优化就医流程


目前,各大医院相继开发的医院移动医疗App,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例如,诊前预约挂号、预约咨询,诊中排队叫号、预约检查、报告查询,诊后就诊服务评价等,以及各个环节的缴费,免去患者窗口排队,极大地缩短了患者非医疗等待时间。而就医咨询、健康咨询等健康服务功能,也可将健康信息传播给广大群众,提高疾病预防。但是,各医院自行研发的移动客户端只局限于一家医院使用,患者每去一家医院就要下载安装App,给患者带来一定的麻烦。未来可开发建设区域性移动服务平台,将区域内医疗机构整合到同一平台,只需下载安装一个App即可在多家医院就诊。此外,也有医院对接第三方平台,如微信公众号、支付宝服务窗,无需单独下载App。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就医流程优化,显著改善了看病“三长一短”情况。但是,由于移动医疗平台与医保的连接并不完善,部分医保患者无法使用。未来,还需探索移动医疗与医保的接入模式,为医保患者提供更多便利。


互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是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为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互联网医疗对于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提供便捷、实时、优质及个性化的医疗便民服务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互联网医疗也是提高医疗便民服务不断升级的必然途径。未来,需要进一步创新医疗便民服务模式,加强与传统医疗、医保及区域医疗等的融合,发挥移动医疗的便捷性,开展健康大数据管理,丰富就医模式,将互联网医疗的优势惠及更广大群众。


当然,在互联网医疗蓬勃发展的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也要完善对互联网医疗的监管,完善市场准入,保护患者隐私,使得互联网医疗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